京华时报,问题深奥(正式写有关京华时报运作问题的文章) - 乱谈传媒 - 潘燕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65 次) 时间:2001-06-02 23:29:26 来源:潘燕辉 (pyh) 原创-IT

京华时报,问题深奥(这是正式写有关京华时报运作问题的文章,和上次的随笔大不相同)
潘燕辉

好像是在5月28日当天,京华时报第一期出版,我买了一份仔细读过之后写了一篇随笔贴了出来。既然名字叫做随笔,就没有太认真写,没想到有好几个朋友纷纷指责我糊弄,说这篇东西是我写过所有媒体运营文章中最不专业,水平最低的一篇。实在没想到大家的要求会这么严格,看来以后不能轻易写随笔了,呵呵。不过看来大家对京华时报都非常的关注,既然读者有需求,写文章的当然要顺从,于是老老实实的做了京华时报的跟踪,在追踪了四期之后,终于有了点感觉(有空的时候我可以写写如何追踪一份报纸,如果是个中高手,不但能够发现刊物的问题,甚至还可以预测刊物下一步的动作)。

吴海民,媒体运营高手
京华时报的总编好像是吴海民吧?在那里面没有认识人,不能确定。看了这几期报纸,感觉吴海民不但熟悉报纸的流程,还对行销、广告、发行都有极佳的感觉,这样的人在国内极其稀少,应该不会超过15个吧。可能有人觉得流程这东西太简单,不值一提,实际上不是如此。如果你找十份杂志的编辑流程,你会发现差不多,但是由于报纸出版周期短,所以流程极其复杂,几乎每份报纸都有一个独特的,最适合自己的流程。报纸的流程不但取决于出版周期,还取决于采编力度,报社资源等等,甚至一些记者的习惯都足以影响流程。而在京华时报,除了在第一期我看到一些明显的错误之外,其他几期都还不错,而且从文章的质量与分布上看,很明显的出现走上正轨的状态。这种流程控制能力很不简单。发行、广告与行销活动做的也不错,不过特意提醒一点:要小心北京很多地方的特殊性。比如发行上的垄断,广告客户与广告公司的人际关系,行销活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等问题。在北京做报纸,不但要熟悉媒体,还要熟悉北京。

内容,平平淡淡
平淡,感觉一般,这是很多人读过京华时报之后的感觉,可是要清楚说出为什么感觉不好,恐怕就就很难了。实际上,这是由于缺乏特色,缺乏读者必读的内容造成的,如果要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缺乏了“核心竞争力”。京华时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人们根据什么将京华时报和其他报纸分别开?这是京华时报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对于传媒运作人来说可能价值上千万)。可能有人会说:京华时报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如果是这样,那我认为这和没有一样。试问:哪一份报纸新闻、大信息量不是重要的东西?这些名词怎么可能构成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如何让编辑记者把握?如何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印象?如何在消费者中形成品牌?如果京华时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发行量必然会逐步下降,最终落入二流报纸的境地,那时候,先期由于出色的行销而产生的效果将荡然无存。(有关京华时报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的问题我有所考虑,不过在这里和本文无关,有机会和京华时报的人互相探讨吧。)

内容,还不是很到位
刚才提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问题,那个问题还比较容易把握,现在要提的这个问题就可能会难以理解了。目前国内基本上在几个大报内都有不错的做内容的好手,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资源也差不多,你能拿到的新闻我也能拿到,你能想出的选题我也能想出。所以,国内目前一些大报大刊内容水平基本持平,要想胜出,就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拿京华时报这种都市类报纸举例,其实如果真的做到顶尖的水平,每天的报纸都应该有鲜明特色才对,因为消费者每天的行为一定都有所不同,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在一周里,周五多半是下班过周末,可能会比较关心周六大采购的问题,周六会关心哪里玩比较好,天气如何的问题,周二下午没有好的电视节目,而且公司也很少有大活动,大家会对读休闲故事比较感兴趣……。以上这些都是我的推测,实际未必如此,只是举例而已。但是我想问题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可能有人会说我故弄玄虚,这些都是理想状态,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在日本等出版业发达的地区,这些细节已经形成了一套读者分类服务的系统,不知不觉之间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而这些国内传媒人认为玄虚的东西,恰恰是这套系统的灵魂之所在!

成功,报纸外面还要下功夫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京华时报光做好内容是不行的。从一系列的操作可以看得出,吴海民吴总编是媒体运营的高手,相信不会忽视这些东西,但关键是重视程度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这几年中,北京的报业将在原有的内容竞争、发行竞争之外,还要加上行销竞争(没有提到广告竞争,因为个人认为,广告是被决定的)。相信各位不会忘记当年精品购物美女明星做封面的轰动,中计报订阅送光盘的创举。这些成功的行销活动,很可能会直接导致一份媒体的成功。

发行,略有不足
京华时报的发行覆盖面积还可以,可是似乎过分重视了发行队伍的建设,对于固定摊位的认识过于简单。一般来说,北京有1200-1800个左右的书报摊(视城管监察力度有所变化),其中处在写字楼、住宅区、闹市等地的重点书报摊大概有600-800个,而其中最重要的书报摊大概有300个左右(按照消费者层次划分),在这些报摊我做过调查,很多都是在短时间就将京华时报售光,晚一点购买的就买不到,错过了每天5点之后的报纸售卖高峰期。而这一族群恰恰是广告客户最需要,也是最能产生影响力的族群。覆盖面积虽然重要,但也要重视固定摊位的销售状况。

这篇东西就写到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很多人说我这种聊天式的笔法显得没有权威性,其实我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才用这种笔法,因为写这些东西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产生交流的气氛,提高国内的传媒水平。这篇文章有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一看就知道,认为没啥了不起,可是却往往成为传媒人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因为越是高手,综合实力越强,越容易忽视核心竞争力……
还是以前的那些话,希望各位做传媒的同仁将自己的经验多多拿出来分享,如果想联系我,请按如下方式: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网页:pyh.donews.com
希望有机会能到京华时报去看看,领略一下大报的风范,不知可有人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