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城市鏖兵中国光谷 - 中国IT报道 - 庞瑞锋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2 次) 时间:2000-07-05 11:51:37 来源:庞瑞锋 (庞瑞锋) 原创-IT

  当国内十几个城市还怀着浓厚的硅谷情节时,又有几大城市诞生了新的梦想——要做中国的光谷。硅谷曾以其如火如荼的微电子产业而名扬天下,而新兴的光电子产业以其诱人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这些有着光电背景的城市义无反顾地投入进来。无论各种概念的“中国光谷”能走多远,但光电子产业绝对是中国不容错过的一个新兴领域。

四大城市鏖兵中国光谷
               --光电子产业开始升温
                
  【记者庞瑞锋报道】6月28日,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一期工程正式奠基。产业园区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技术开发区联手创建,用中科院长光所陈星旦院士的话说,就是要把它建成“长春光谷”。

  至此,已有广州、武汉、长春、上海四大城市大张旗鼓介入进来,宣称要建光谷,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每个城市都提出了庞大的投资计划和宏大的市场目标,将这种争夺从概念上升到实施阶段。在中国未来挺长一段时间里,“光谷”也许将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

          (小标题)诱惑:来自5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科学界曾预测,光电子产业未来十年间将在全球形成5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从2010年-2015年,光电子产业可能会全面取代传统电子工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在以光电子为支撑技术的世界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今年将出现54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光电子产业所预示的巨大的经济前景,让许多有光电子技术背景的城市萌发了要做“中国光谷”的宏愿。在长春提出建“长春光谷”之前,上海、武汉和广州已都明确提出建设光谷的设想。尤其在今年5月以后,中国的“光谷热”更是开始骤然升温。

  广州行动得最早。早在去年11月,目前全球最大的通讯公司、光电通信领域巨头的朗讯科技公司,就开始和广东省接触,双方当时就建设光谷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今年3月2日,广东省政府和朗讯公司宣布双方联手创建“广东光谷”,在广东建立以广州为中心的光电子产业带。在广东光谷框架里,广州市又提出建设广州光谷。

  广东雄心勃勃地提出,将利用5年时间建成中国第一个“信息省”。广州更是勾勒了动人前景熚蠢矗玻3年内,光纤将到达广州90%以上的大楼,70%以上的用户将可用上宽带信息网;珠江三角洲将以广州为中心,形成高速发展的光电子产业带。

  武汉则声势最大。以武汉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与特大城市的地位有些不符,其传统的重工业、钢铁、汽车产业的优势也在逐步丧失。在光电子产业前景的诱惑下,武汉显然想抓住这次机遇,重振雄风,连整个湖北省都给予了空前的重视。  

  今年3月两会期间,武汉10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提案,建议国家支持武汉建设“中国光谷”。5月北京高科技产业国际周期间,武汉更是打出“中国光谷”的大旗,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主要领导亲临北京,重点推介武汉“中国光谷”项目。同时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武汉“中国光谷”的网页,详细介绍自己。

  上海虽然没打“光谷”的旗号。但在今年3月,上海却以今年头号工程的名义,启动了“上海信息港主体建设工程”,其龙头就是光电子产业群建设。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将之称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拥有光谷情结的,也不仅是四大城市。据了解,目前西安、福州等城市也在不动声色地准备构建自己的“光谷”。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有着强大科研实力的北京市并没有提出自己的“光谷”计划。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声表示,北京在“八五”期间就提出,要重点发展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激电一体化和环保,光电子产业计划主要放在光激电一体化里面。她表示,北京之所以没提“光谷”计划,主要是北京产业热点比较多,在目前北京重点发展的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快,在总产值中占到了76%,此外,近两年北京市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方面也进展迅速。

             (小标题)对垒:四大城市试比高。

  建设中国光谷,每个城市都提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和宏伟构想,口号也喊得相当响亮。

  据悉,长春光电子产业区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围绕光电子、仪器仪表和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整个园区共分两期开发,计划历时5年,预计园区建设总投资180亿元人民币。园区建成后,长春的设想是,将其建成中国光技术研究中心、光电子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交易中心。

  武汉则摆出了舍我其谁的架势。该市市长王守海信心十足地表示,未来5年间,武汉市光电子产业将形成1000亿元的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武汉。6月19日,武汉“中国光谷”工程项目动工前,出席项目开工仪式的湖北省和武汉市主要领导达6位之多,显示湖北、武汉在争夺“中国光谷”中当仁不让的决心。

  广东光谷的主攻方向是光通信技术产品和光通信软件。其预期目标是,力争经过10年,使光电子产业的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至5000亿元,建设成国际级的光电子产业带。据了解,广州今年将投资10亿元用于广州科学城,用来配合“广东光谷”的建设。甚至有专家乐观地据此分析,在三五年内,“广东光谷”将造就一批产值过1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并将造就一批身价过千万的超级富豪。

  每一个声称要建光谷的城市,均得到了当地市政府甚至省政府的重点支持。“广东光谷”计划就是由省政府出面,与朗讯公司签了合作协议。同时,专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由广东省副省长钟启权担任组长,“广州光谷”则由广州市副市长张广宁挂帅。

  湖北省乃至武汉市,对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计划的支持是空前的。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甚至表态:要集全省之力,建设湖北、武汉“中国光谷”。湖北省方面也专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亲任组长。

  为支持光谷建设,由武汉市政府出面,与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签署协议,工行将在5年内向“中国光谷”投入50亿元人民币的建设资金,这也是湖北工行迄今为止签订的最大一笔贷款协议。

  当然要做光谷,仅有政府支持是不够的,每个大张旗鼓要做光谷的城市都有一定的光电背景。长春称自己是中国光电工业的摇篮,可以背靠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和吉林大学。武汉则表示是我国光纤通信基地,拥有华中理工大学、武汉邮电学院、武汉大学等在光电研究方面实力雄厚的院校,综合优势全国罕见,中国光谷非武汉莫属。

  广东除了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外,内依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外靠光电业巨头朗讯公司。上海准备将“光谷”建在浦东,除了浦东的名区效应外,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济的氛围也都不容小视。

              (小标题)光谷:中国该如何打造。

  四大城市都要做光谷,而且均是投资巨大,能不能真正成长为光谷,会不会造成新一轮重复建设?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封松林博士说:“投资光电子产业,与一般投资纯粹的网络公司、信息设备公司相比,成长性可能更好。我国光电子研究技术与世界差距较小,四大城市选择在产业化前期切入,时机是不错的。”

  封松林认为,光电子市场很大,不是哪一个地方都可以包揽的。关键看怎么搞,不能像当年开发区热时,全国各地不分条件地一起上,结果土地造成很大闲置。每一城市要结合当地的优势,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汉邮电科学院院长赵梓森也认为,各地搞光电子技术的产业切忌一哄而上,不能发生低水平建设现象,而要发展高精深的光电子产品;另外,在引进光电子技术及产品时,要引进国外的核心技术。

  中国光学事业创始人、“两院”院士王大珩则表示,谁将成为中国光谷,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做出选择。“在鼓励竞争的同时要避免造成很大的浪费和人力牺牲,假设我国确定有几个光技术中心的话,最好的方式是各有特色。”

  对于政府部门在光谷建设中的作用,封松林表示,政府过于热衷于搞光谷未必就是好事,因为做光电子产品,投入十分巨大,如果政府行为占了主导,而产品又没有市场,那么政府就很可能背上包袱。

  “在中国,有些事还须政府促成,但政府绝对不能成为建设光谷的投资主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政府出优惠政策,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而不能像以前那样靠国家投资上项目。”他说。

  广东中山大学激光与光谱学研究所副所长蔡志岗认为,从我国研究水平现状来看,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光电子技术和产品不多,这严重制约了其技术转化,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建设中国光谷只能是一句空话。

       (背景资料)投资新领域:光电子产业

  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能使我们高速处理与传递信息,对人类物质文明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20世纪被称为“电子世纪”。而科学界认为,21世纪将是光电子时代,光电子产业将是高新技术的领头产业。

  光电子产业分为信息光电子产业和能量光电子产业两大类,前者包括光纤光缆、光器件、光通信设备等产品,后者包括激光器、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及测控仪表等。

  光子产业最先应用在通信领域,光纤通信速度快,信号失真小,耐高温,大有全面取代电子通信之势。光子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而诞生的光子计算机,比电子计算机的运行速率快1000倍。目前,信息行业尤其是通信行业对光子技术产品的需求相当庞大。

  光子产业的另一个领域是光能量技术的应用,激光器应用于医疗以来,激光医学和激光医疗仪器产业有很大发展。此外,激光加工技术在许多传统行业如电气、冶金等也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世界光电子产业有三大中心:一是美国。世界上每一台激光器、第一根光纤均出自美国,光电子高技术研究的重心在美国;二是欧洲。主要在法国、英国、德国,法国的第三代红外器件已达国际最高水平,德国的激光产业也具相当规模,英国启动“阿维尔计划”主攻光电子信息领域;三是日本。日本在民用可见光传感器、民用激光、液晶显示器等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产品风靡全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