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南北榜”事件---关于高考分数线之差异《中国青年报》 - 起跑线 - 信海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12 次) 时间:2001-07-25 19:56:58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想起“南北榜”事件—关于高考分数线之差异

信海光

七月,每年一度的高考来临,紧接着就是录取分数线下达,同样,每年都会有关于各省分数不同而引发的争议。今年亦是如此,有人提出:为什么北京的分数线要比其它省份的低那么多?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记得当年我参加高考,分数巨高,而被录取规则所害,被迫到一所地方大学读本科。从那时候起,就开始对分数线不平等愤愤不平,及四年后到北京继续求学,同宿舍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一打听更是不忿。
我出自山东,山东的分数线在全国来说几乎已可说最高,往往山东学生到外地读书,一打听同宿舍的高考分数,发现相差极为悬殊,比如,同样的一个分数,在北京则可能上重点大学,而在山东,则连一个专科都不能被录取。不但是在全国,即使在省内分数线也大有不同,记得当年我高考时,分数线最低的胜利油田、济南等地与我所在的地区竞能相差几十分。至于清华、北大这种学校在北京能够成百成百的录取,在山东,则往往一个省只录取几十人。
基本的一个情况是,最发达的地区与最落后的地区分数线最低,除此之外,教育越发达则分数线越高。
实际上,一国之内,由于政治经济背景不同而录取分数不同,在中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最有力的例证是发生于1397年的“南北榜”之争。明史列传第二十五记载:“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
大概的事情是这样的:
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是会试发榜日。这一日,皇榜刚一悬出,群情立即哗然。榜上共录取五十二名贡士,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刘子信,无一不是江南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三月殿试又取福建闽县陈N状元,这更加深了北方举子的不满。他们认为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因自己是南方人,就袒护南方人而压制北方才子。群情激奋的考生,用泥团将高悬的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浩浩荡荡地向礼部闯去。一时间,南京城里糊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片揭帖。
朱元璋接到礼部奏报,震怒异常,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已是八十五岁高龄,才学名满江南,是位老翰林,且被朱元璋委以东宫太子老师这一重任。刘三吾对朱元璋说:“北方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文化受到极大摧残,历数十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南北同榜,必然也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朱元璋听后却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刘三吾赶出皇城,也将副主考官白信蹈停职罢官,并亲自找到翰林院侍讲张信,让他主持复查。
经过二十多天的锁院查卷后,张信向朱元璋禀告复查结果:“臣已认真查核,发现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末一名的刘自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而且以文章定优劣,以才华定名份,是国家的一贯制度。现在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五十三名,但名额有限,不能重新更动。”
朱元璋听后则认为是张信故意把成绩差的试卷拿给他看,随即安排刑部调查刘三吾等人的案情。刑部先将刘三吾、张信、白信蹈等统统入狱,严刑逼供,但毫无结果,于是又抓了三方的家人几百,在严刑逼供下终于造出了一个六百多人徇私舞弊的证词,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朱笔一挥,批道: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张信是胡党。将白信蹈、张信以及同科的试官二十多人,全部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事已高,流刑充军,所选贡士全部罢黜,其中名列榜首的考生陈R惨孕谢叩南右晌收叮至于受牵连者不下数百人。这年的四月底,将这二十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执法。
于五月初,朱元璋又亲自阅卷评点出六十一名贡士,第一名是河北的韩克忠,第二名是山东的任伯安,六十一名贡士中竟无南方举子一人。黄榜张出,北方举子欢呼雀跃,举国公案至此了结。
这就是有名的南北榜之争案。南榜五十二名中无一北人,北榜的六十一人中无一南人。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则是,当时明朝初建,北方人对朱元璋这个南方人皇帝持观望态度,明初退往长城以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经常袭扰北方边境,明朝虽多次大规模征调军队出塞讨伐,终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北方人也由于饱经战乱,受压抑太久,科考如一名不取,恐民心难安,因此为笼络北方百姓,稳定北方社会、在南北籍贯的统治阶级人士中调节分配权力。刘三吾虽然饱学,却不明社会安定的大义,最后被充军发配,实在是谁也怪不得。
话又回到现在高考,当初恢复高考之时(文革前的高考没有考证),正是文革之后,百业初兴,而中国自解放以来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就一直不平衡,少数民族且不说,大部分西部地区由于三线建设的进行,移入大批发达地区知识分子,其子女教育问题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如果全国实现分数线面前人人平等的话,势必会造成山东、江苏等地囊括高考绝大部分名额,而新疆、内蒙古、川、贵等边远地区颗粒无收,酿成民怨。
因此,在各省才执行不同的分数线以至不同的试题。而北京、上海等最发达地区能够享受高考的倾斜,则更多地是得利于其在政治、经济方面所处的优势地位及强大影响力。
客观来讲,山东、江苏等高分地区,也不完全是教育发达—他们是应试教育发达,如果一旦全国统一分数线,即使不考虑大局,纯粹从选拔人才角度讲也是不合适的,另外一个例证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的考生即使以差距极大的分数入学,但在大学及以后的成绩,并不见得比山东、江苏学生差。因此,目前的问题是,各地区的分数线差距实在太大,在教育质量支持进步的今天,似乎这个差距已经没有必要那么大。
几年前,中国曾经有一些省市实行标准分数制,把各个省的考生成绩排列名次,从满分900分开始依此往下排—从某种层面说,这种制度对掩盖省与省之间的应试教育质量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北京和在山东,最高分都是900分,从分数看,两者只能自己跟自己比,无法横向比,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制度没迅速推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