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的三个“不是”和“而是” - 乱谈传媒 - 潘燕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42 次) 时间:2001-07-31 22:39:25 来源:潘燕辉 (pyh) 原创-IT

《新周刊》的三个“不是”和“而是”
潘燕辉

作为一本很知名的新锐刊物,想必很多人都评论过《新周刊》,这些评论我一篇都没有看过,但我想,如果你把新周刊当作“一本正常的杂志”来评论,那么很可能不会十分的到位,因为就我看来……

《新周刊》不是一本杂志,而是一本书;
做《新周刊》的人不是编辑,而是策划;
《新周刊》做的不是内容,而是品牌;

仔细想想,新周刊的成功与困惑都是因为这三句话……

MOOK,每月一本书
MOOK是个合成词,本意是:“MONTH BOOK”——每月一本书。在我看来,新周刊并不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本MOOK。他的栏目划分平均,主线就是现在白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专题占据了很大的分量,不论从选题还是内容结构来说质量都很不错。这些因素都是当时新周刊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具体的我就不分析了)。但是现在看来,由于栏目划分平均,所以缺乏变化,没有重点,核心竞争力不足,这样就突显了专题的重要,使得大部分读者都是因为专题而产生购买行为,这就直接导致了新周刊越来越像一本书。对于编辑来讲,一年要做24本高质量的图书,实在是不容易,缺乏题材,思路匮乏是必然的。而且由于图书的销量远远不能和杂志相比(杂志有很强的延续性,图书的偶然购买与选择购买率很高),所以直接导致新周刊的发行量不高。

新人新感觉
做《新周刊》的人,虽然挂着编辑的头衔,但我想他们更接近策划。甚至我可以说,他们对于编辑应该做的一些工作并不是很明白,是编辑的新手(这里的编辑指的是传统定义上的编辑)。但是正是这批“新手”为新周刊带来了成功的机会。做媒体时间比较长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一本媒体往往新编辑能做出感觉非常好的文章,因为作为新手,他脑中所想和读者脑中所想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他做出自己最爱看的文章,往往也就是读者最爱看的。但是当他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经验时候,他做出的东西必然会逐步偏离读者,沦落到“老手”的困惑中,只有等到某一个时期,突然豁然开朗,才能变成“好手”(国内没几个)。新周刊的“新”正是这批新手带来的,同时由于他们不受成规(呵呵,可能因为根本不知道所谓成规),思路非常的开阔,往往能够找出角度非常好的东西。而且在现实的操作中,也很好的运用了行销与策划的手段,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些是我很佩服新周刊老板的地方)。可惜的是,这种拍脑袋的主意并不容易想,而且会越来越难想,因为毕竟不是根据编辑原理“推出来”的东西。我想:新周刊的编辑们在三年以前,可能觉得遍地都是好选题,但是现在,可能很难找到了。

品牌的力量
有关品牌的话已经说得太多,所以在这里不多说了。只说一句:面对今天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新周刊的品牌帮了新周刊很大的忙,但是也同时蒙蔽了新周刊负责人的眼睛,情况和《三联生活周刊,迷茫带来死亡》一文中所说“中层的力量”非常相似。

新周刊,到底差在哪?
1,确定未来方向
新周刊已经做了接近5年,5年前的读者群和现在的读者群思想上绝对有很大的差别,那么新周刊究竟是想服务老读者,伴随老读者一起成长(这是目前新周刊的道路),还是争取新读者,改变自己的风格,保持“新”的态势?
2,明晰读者群的特征,提供新的空气
一本成功的刊物,肯定要非常明确自己的读者群有什么样子的特质,一般来讲,大部分文章都应该是根据读者群特质“推算”出来的,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另外应该大胆启用新人,但是且勿让新人感受到老人的压力。
3,整合现有栏目
新周刊的栏目太平,缺乏变化和灵活机动,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辑的思考,进而限制了文章的质量。很多栏目可以整合成为一个大栏目。平均划分的栏目直接导致不能适应读者的变化,将自身的价值降至最低。
4,30元的购买动机
根据以往做媒体的经验,我定义了三层读者购买刊物的动机,最底层是“刊物内容有意思”。新周刊70%的内容在这个层次上,但是作为新周刊的读者群,对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每月的30元,这个层次肯定是无法说服他们达成购买的。
5,改变编辑心态
作为新周刊这种知名刊物,而且定位又在“新锐”,那么编辑的心态非常容易跑偏,很自然就会养成另类、骄傲的情绪。将新周刊视为自己发表言论与看法的“自留地”,只觉得自己的文章最好,完全忽视读者的感受。而且由于新周刊的品牌,让读者形成了很强的可引导性,更加使得这种情况隐藏起来,直到最终被读者抛弃。

呵呵,写完之后,看看这个题目,还真有点新周刊的风格,可能今天看多了吧。上次写完关于三联的文章后,就有《新周刊》的朋友让我写一写新周刊,其实我写东西都是出于自发,有了感觉才会写,还从来没有做过“命题作文”,这次是头一次,心里实在没有什么准谱。而且,新周刊对于传媒人来说,是比三联还要怪的多的“怪胎”。其实如果真的按照我的本意来写,这篇文章只需要写开头的那三句话就足够了。虽然最后写了这么多东西,但是很多地方很难“写”清楚,以后有机会和新周刊的朋友见面聊吧。最后只有一句话:当新周刊把文章开头的三句话中的“不是”与“而是”变成“既是”和“又是”,那么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

联系方式: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OICQ:527007
其他文章:pyh.donews.com

写于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