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张静君(二、163篇) - 我在互联网的日子 - 杨震霆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59 次) 时间:2000-08-29 18:48:55 来源:杨震霆 (carboy) 原创-IT

(续上)

飞华在97年底98年初,跟网易关系很不错,大家办公都是在同一块地方。98年初时,网易开发了“分布式大容量邮箱系统”。后来我看了很多媒体报道,说网易没办法才把邮箱系统卖给飞华的,但我记忆当中网易很想卖这个系统赚钱,反正也是卖copy。丁磊找到了张静君,极力游说飞华公司把这系统(连163.net的域名)买下来。我作为飞华公司市场部经理,参加了163.net的论证过程。在98年1、2月,什么风险投资、什么Nasdaq、什么用户数、访问量、注意力,一样都还没在中国热起来,我说,100多万买个系统,靠什么赚回成本?丁磊说可以一个用户收10元一年,163.net一年可以有几万个用户,那么就有几百万的收入,我说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每个人去申请Internet账号的时候就免费配了一个E-Mail,而且Internet上已经有Hotmail、usa.net的免费邮箱(后者还可以POP收信),收费似乎不太可能。不过后来张静君还是决定把它买下来,并且决定先免费再说,等以后大家用惯了再收费。这一决定造就了中国互联网一个神话,一段历史,一个著名公司,三位著名人物,这是后话。

163.net买下来之后,在小范围内测试,果然大受欢迎,很多网友纷纷抢注163.net的邮箱账号。张静君布置下任务,要我一年发展30万用户,宣传费用则受预算所限,难以提供。30万用户现在看起来当然是小数目,但在98年3月份的时候觉得是天文数字,又没钱做广告,只好拼命写一些跟163.net有关的文章在《羊城晚报》、《电脑报》、《计算机世界》发表,以吸引大家过来。之后伴随着中国上网人数的迅速增长,163.net 7个月就突破了30万用户,并给飞华公司带来很高的知名度。有了163.net这个样板,网易买它的“大容量邮箱系统”卖得很好,一下子就出来了很多“免费邮箱”,象263、188、371、china.com、ynmail等,给163.net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不过163.net真正的困惑还不是外部的竞争,而是系统无休止的升级。而且系统升级总跟不上用户的增长,不断地有网友投诉163.net容量小,并且转向了用其它邮箱。很多网友都来信说“其实163是我第一个免费邮箱,我真的很喜欢它,但它容量实在太小了,我只好转用了其它邮箱”,看了我们又无奈又痛心。甚至公司内部都很多人不理解,他们在内部BBS上说,“你们难道一点都不想改进163的缺点吗?!”其实他哪里知道,一切的升级都以钱作为基础,哪有那么容易。这种状况直到后来新飞的钱进来后才把邮箱容量从2M升级到5M,这3M的“升级”简直不算什么升级,因为那时几十兆的邮箱比比皆是了。

张静君与163.net交易风波

163.net在发展到二、三十万用户左右的时候,搜狐的前市场部经理史亦萍电话找到我,问我163.net卖不卖,当时张静君出了国,飞华公司的其中一位老总说,想买?300万吧(几个月赚一倍)。谁知去到北京谈搜狐嫌贵,觉得不如自己搞(的确也可以理解,因为那时搜狐钱不多)。现在想起来,假如搜狐那时一口答应把它买了下来,中国互联网的一些历史可能要改写,一方面没有163.net的今天,也可能没有王先入主tom.com,没有系列的收购;另一方面搜狐吞并了163.net必定大做文章,搜狐在中国互联网的排名不知道会不会改写,上市的进程也可能改写。当然这只是假设,半个月后张静君回来后说:“300万?当然不卖!”

到了99年中,随着Nasdaq的高涨,风险投资在中国已经是风起云涌,163.net碍于体制,难以大张旗鼓地谈融资,但因为比较缺钱,张静君也很希望打通融资渠道,跟很多投资商在谈判。到99年10月,吴基传突然说“外资不得进入互联网”,结果风险投资纷纷收队,我们都非常失望。引进来不行,卖出去应该不违反吴基传的精神了吧?于是张静君选择了卖出去,并且选择了有“中国户口”的王先。

到了99年12月,和王先基本谈妥,到了大约是月中,我去深圳拿了一张开给飞华的500万的汇票回来,意味着163.net正式交易成功,这事我们既没有想可以隐瞒,也没有想过刻意宣传,一切都觉得很自然,媒体也没有通知。

其时面临着年底CNNIC的选举,飞华公司要宣传广州视窗,由于163还在交接阶段,张静君出于对163负责的态度,也一起宣传163.net。12月17号晚上,我和张静君带着飞华公司的员工去华南理工大学演讲,张静君在演讲完谈起163的时候,触景生情,说了一句“163.net已经卖给新飞公司了”。她,包括我,谁都没想到这句话成为以后大家的人生转折点。第二天,《羊城晚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飞华忍痛卖了163”,这篇文章一出,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应,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应该说,这次“163出售风波”,我们失策在对事件的反应估计不足,如果估计到事件的反应,应该在对外的公关及发言的口径上准备,事情的发展就不会完全在控制之外。这件事使我们在公关上学到很多。

《羊城晚报》头版头条一出,其它报纸第二天纷纷在重要的版面进行了报道,旋即有媒体发起讨论“163.net 5000万卖得值不值”。假如这是私人的网站,这种争论是没什么关系的,正好给网站做宣传,但一旦和国营扯上关系,就很容易引出很多说法了,比如“是否国有资产流失”,是否“可疑交易”,甚至有媒体说为什么不公开招标。天哪,有哪家网站想卖的时候会大张旗鼓地招标的,用户知道你想卖,又不知道谁买的时候,不一下跑了。我问张静君怎么办,她说要保持沉默,因为第一,她还是电信局的干部,不能独自对外发言;第二,还能怎么说,难道说“我卖163.net赚了”,那不等于说买方亏死了?所有媒体打电话来一概不理,等候电信局宣传部去说,谁知电信局就是不说,不说卖得对也不说卖得不对,而且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说“我支持张静君(的决定)”,谁想把头申进“国有资产流失”这顶帽子去?而新飞这边更是不能说,因为这时已经有媒体在说“电信局是否要收回163”了,他们宁愿得罪媒体也不想得罪电信局,也极力保持沉默。

媒体看你越是不说,越要逼你说,怎么能够错过这千载难逢的炒作题材,于是愈演愈烈,什么“5000万元卖了163 飞华涉嫌国有资产流失”“163买卖交易疑点重重”等等,篇篇都对张静君极其不利。我那时过了新飞,看了这些报道特别难受,明明原意是想163.net发展得更好,为飞华筹集(应该是赚取)一笔资金,怎么成了千古罪人了?而且看那些报道,就算卖了1亿,也会有人说是“国有资产流失”,你为什么不卖2亿?于是忍不住冒着老板的压力向媒体澄清,不过记者也是有意思,你告诉她这回事,她说,不是吧?是不是另有秘密啊?是不是还有一些没告诉我?搞得你哭笑不得。不过也陆续有一些支持张静君的报道出现,像《南方周末》的“到底是哪个坐标出了问题”?文中说:“如何界定“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企业赢利了,如飞华,净赢利约4500万,怎么可以仅仅因它的主管部门未得到事先知会,就断定是,而且戴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难道按计划时期的正确办法,请示、报批、评审、确认后,但坐失了商机,国有资产未能升值,甚至贬值,就不是“国有资产流失”?”(文见http://tech.sina.com.cn/news/review/2000-01-13/15512.shtml)。还有《南风窗》、《财经》杂志在采访我后都发表长篇评论,支持张静君的做法,舆论终于不再是一边倒,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当然由于张静君和“神秘买家”的不能出面,这种声音还不能成为主流。终于在舆论的压力下,电信局把张静君撤了,而第二天媒体马上铺天盖地的“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张静君给免职”。在此之前我一直不敢打电话给张静君,怕烦住她,也怕她批评我对媒体说话,不过看到她被撤职的报道,还是忍不住打电话给她安慰她,她说“我没事,我正回家过年呢,不用担心我”,事后才知是强作欢笑。

待续

我所认识的张静君(二、163篇) - 徐远明 - 2000-08-29 21:19:12

这一篇说事比说人多。 印象深刻的是163事件时的公关,当时媒体一片责难,蓝鸟的一篇文章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反驳较为有力的文章。 公关的不力是明显的,联想到电信部门一贯的公关不力,这次的公关不力也算不上特别。

Re:我所认识的张静君(二、163篇) - 杨震霆 - 2000-08-29 22:59:09

谢谢阅读,谢谢你的意见,给人约稿约了一个月,催促几次,今天终于写了出来,可能比较仓促。刘韧说得对,文章都是逼出来的。

Re:我所认识的张静君(二、163篇) - 张静君 - 2000-08-29 23:38:59

CARBOY,干嘛不给我先看看就发? 里面有关王先的描述不太好,你不怕他骂你?

Re:我所认识的张静君(二、163篇) - 杨震霆 - 2000-08-30 10:02:08

经修改过的文章就不是真实感情的表达了 王先不知道会不会有意见,反正是实事求是,也就不用怕了

Re:我所认识的张静君(二、163篇) - 辛福民 - 2000-08-30 14:34:07

王先描述的很活生生,确实很“职业”,似乎张君还是“感性”了一些。 carboy是难得的公关、市场天才,而且少有的忠诚,令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