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劫机事件与ICQ”想到的 - 一贯正确 - 一贯正确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77 次) 时间:2000-09-08 00:15:33 来源:一贯正确 (一贯(一贯正确)) 原创-IT

《从“劫机事件与ICQ”想到的》
文/一贯

首发:ChinaByte.com (2000.2.1)

作为一名IT业界的新闻工作者,我始终关注着“恒升诉王洪案”、国家关于网上新闻的最新规定等重大事件。最近又冷不防冒出一个“人质通过ICQ求救”的离奇新闻,看了前前后后的许多报道,联想到前些日子一系列的事情,心中颇多感慨,不吐不快。

——————————————————————————————————————————

前些日子的印度劫机事件想必大家还没有忘记,而最近又爆出一则奇闻:一名人质居然在被劫持的飞机上用手机连接笔记本上网,用ICQ漫无目的地搜寻,最后找到了几个天津人,向他们发送了“劫匪的手榴弹是假的”这样的信息。几名天津网友随后一本正经地向印度大使馆反映了这情况并引起后者足够的重视(据称该信息还为解决人质危机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伟大啊Internet!伟大啊ICQ!我要为ICQ的发明者送上一面锦旗,并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他们。但在作出实际行动之前,我想首先把几点疑问搞清楚:

1.那名“人质”自称是用手机连接笔记本上网(注意不是用掌上电脑),据我有限的知识,笔记本好象至少比一本普通的书大些,不用时藏起来还可以,使用时要偷偷摸摸不被发现恐怕还是有点难。由此看来,劫匪们对人质的看管大概十分松懈,或者说人质太多劫匪太少看管不过来……既然如此,那人质是出于什么原因不用手机悄悄地(例如利用上厕所机会或某些嘈杂的时候)给自己家里或亲戚朋友打个电话(在电话里给熟悉的人说明情况大概只需十来秒钟吧?),而要冒着被发现的风险、用十分麻烦的手段、那么长的时间在茫茫网路上寻找一个素不相识而且有可能语言不通或者蠢得遇事不知怎样应对的家伙呢?(甚至有可能遇到象我这样持怀疑论的坏人,对人家的十万火急一笑了之,岂不误了大事?)
2.那“人质”已经用手机上网了,看来早已不是我等菜鸟所能及。不知他为什么一个熟悉的网友都没有?他性格孤僻?或者从来没有用过ICQ、BBS和聊天室(报道中提到,“人质”使用了大量的聊天专用术语和缩写)?但他不至于菜到连给自己的同事、亲人发E-mail都不会吧?
3.那“人质”上网时,飞机在何处?我记不清楚但肯定不在印度国内(好象在阿富汗停的时间比较长吧?)。不知是“人质”的上网帐户可以自动全球漫游呢(甚至可以漫游到战火连年的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还是他拨国际长途上他家乡的“163”(呵呵,不知印度人上网拨什么号码)呢?
4.从报道中可知,那人上网的时间还不是很短……他的电池可真耐用啊!!!(什么什么?他可以在飞机上、在劫匪的眼皮底下充电?^%#^@@#!#!)

据报道说:此事还引起了印度大使馆的高度重视并对几位天津网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后来还传出消息说整个事件被证实是真实的。我没有看见来自印度的官方报道,只见到国内的媒体说:“已经证实据网上“人质”提供的姓名查找确有其人且当时那人正是在被劫的飞机上……”
听到消息后我与天津的当事网友中的一人(ICQ#8855908)取得了联系,向他(这人的个人资料显示是个MM,可问及其性别他又否认是MM)提出上述的疑问,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对话吧:

问:你们的事怎么象是天方夜谭?
答:骗你我是犸!
(什么是犸???本人孤陋寡闻,请网友们指教。)
问:如果你们没有欺骗大家的话,就是那人欺骗了你们。
答:那么你更应该明白,我们可没有骗人,信不信由你……
问:我信你吧……那么就是那人骗你?
答:从印度大使馆早已经证实。
问:手机连接笔记本上网?那么长的时间,那样大的目标,那样焦急……他为什么不直接给家里打电话呢?
答:爱信不信,骗人会被车撞,天打雷劈,变犸,等你被劫持时再去试吧,亲爱的朋友,我可不想……
问:大使馆当然会死马当活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否则万一错过机会他们的责任就大了
答:是事后查实这个人的真名后证实的,没有人是傻子的……
问:你能把我的疑问解释清楚吗?
疑问一:那人为什么宁愿冒险、找麻烦地上网,而不用安全简便而更可靠更有效地打电话?
疑问二:那人能用笔记本+手机上网,却没有一个网友?却找不到本国的网友,而要克服语言障碍找到中国?
疑问三:那时飞机在何处?那人的拨号上网帐户是国际自动漫游?
疑问四:从报道的情况看,那人上网的时间。。。。他的电池可真耐用!!!
答: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多疑?
问:不是多疑,而是这事本来就不合逻辑。
答:在国际航班上的一个富家子弟,回答你的第二、三、四个问题;他是摇滚乐手,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中国人追求太多的逻辑,人与人都这样,被禁锢的大脑冲锋自由的空间已成为逻辑的大敌,谦虚成了必须,无人可说自己真诚。事实无需逻辑的证明,也无需面对多疑而困惑,如果仍旧???那么就从国人最关心的角度去理解吧,没有一分钱流入我的袋囊,摄象机和话筒让我头晕,公司把我当成枪,我其实很累,我的愿望是做一个互助的网站,可公司无法理解,无从支持,皂泡而已……人生不象抄股票,我倒是喜欢农民多一些。

最后这段我没能完全理解透彻。但毫无疑问,我的多疑已经伤害了他那颗善良的心,因此说我是坏人的确不为过。
我这坏人现在无法判断究竟是几个天津人为了他们崇高的“做一个互助的网站”的理想在杜撰在炒作(呵呵,若是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天才的策划),还是他们可敬的诚实与热情被网络另一端的恶作剧者所利用?或者,整个事件确是真实的,不过那印度佬若不是疯子就一定是个思维怪异想象力超乎常人的天才?

事情的真实面目如何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想深究。我想说的是在整个事情中媒体和所谓新闻工作者们的表现。
我没有统计到底有多少报刊转载了此事,只是记得包括《光明日报》这样的大报都一本正经地加以报道了(关键就在这里,整个报道是很认真的,不象是开玩笑,不由读者不信)。好象天津电视台是抢在最先的,然后《天津日报》和《北京青年报》立马派记者去,听说经查证确有其事,从消息上判断,有记者还在现场亲眼目睹了屏幕上的ICQ聊天实况。
这就让我感到有些奇怪了:这可是我们的记者啊!长期的新闻工作难道没有培养出他们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我没有证据,不能说那记者是枪手,参与了该“新闻”的策划。)这一事件的蹊跷难道就没有引起他们的疑惑?网友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遇事可能慌乱,不能怪他们,但记者在现场怎么就没有把心中的疑惑提出来,当场质询“人质”?从“人质”上网的全过程来看,记者是完全有机会提出这些疑问的。即使当时情急之下乱了方寸,事后,尤其是“人质”获释之后怎么仍然没有问?依我看,这事若当真拯救了那么多不幸的人,印度政府该为天津网友颁发勋章才对,或者至少安排双方当事人见见面共叙“网络互助万岁!”吧?

长期以来我一直持这样的观念: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大多是文科出身,通常来自于新闻或中文专业,很多不太具备自然科学常识也是必然的,要不然怎么会在报纸上出现那么多伪科学的东西?甚至出现了“海水变汽油”(前几年的《中国青年报》)和“美国飞行员在北极发现一块大陆,上面有外星人基地”(忘记原载于何处了)这样的让人笑掉大牙的“新闻”;更有甚者,许多打着“科学”旗号的所谓“常识”不知误导了多少人?我记得姜昆就曾经因为“在两份报纸上看到关于‘吃苹果是否应该削皮’的不同说法而无所适从,最后弄得不敢吃苹果了!”:-)所有这些都不能责怪现在这些新闻工作者,毕竟不知者不为过。要怪也只能怪媒体中负责进人的那些领导,谁让他们只用些科盲呢?退一步,我们也为领导们想想,谁让现在学理科而又有文采的人那么少呢?
但这次的事出来后,我发现以前的观点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核心。这次的事件并不涉及到知识面的问题,而只是一般的简单逻辑常识,无论事情本身真实与否,我前面提到的几个疑问始终是存在的。在关键时候记者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你们的职业素质(我不敢说职业道德)体现在哪里了?你们难道只关心新闻题材的离奇性(人咬狗)而对其真实性一点都不加考虑吗?是真的想不到还是根本不愿意想?
还好,这事无论真假都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充其量让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重新思考网络的价值,并启发我等缺乏想象力者认识网络的种种妙用,都是积极的。但我始终担心,这一群“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们不定某一天会弄出个什么新鲜的头版头条,而又恰好被诚实善良的广大读者们信以为真,最后被“良好的愿望”误导出一个可悲的结局。(2000.01.26)

相关背景文章 :《劫机事件与ICQ》 - 一贯正确 - 2000-09-08 00:21:54

劫机事件与ICQ 王 琳(《光明日报》)   去年12月24日,印度一架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12月31日,随着全部人质被释放,劫机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就在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渐随时间流逝而淡漠的时候,中国天津突然又爆发出一则与此有关的新闻:被劫持的一名人质在飞机上曾通过因特网向外发出电子信息,第一个收到这条信息的不是印度政府,而是中国天津的三位网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99年12月27日下午4时至5时之间,天津通标纸业防伪有限公司信息主管牛多佳突然发现自己正在上网的电脑中出现一则注着SOS的求救信息,大致意思是:“求救,绑匪所采用的手榴弹是假的,请通知政府,我处在危险中,不能再发信息,救命。”第2条信息接踵而至:“我在被劫持的飞机上,请把我的第一条信息通知印度或阿富汗政府。”经过反复联系,这一消息最后被三位网友通知到印度驻华使馆。      事实上,网民们与人质进行联系的是一种名为“ICQ”的网络工具。ICQ(意即“Iseekyou”)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开发出来的免费软件。用户安装这种软件时,会自动连接到ICQ的专用服务器上,让用户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进行注册。注册之后,用户就会得到一个唯一的号码,俗称ICQ号。以后,用户再上网时,打开ICQ,就会发送出信息通知服务器:“我已经上网了!”这样,用户就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正在网上。只要你的几个好朋友都装了ICQ,那么只要他们一上网,ICQ马上就会通知你,省去苦苦等待和寻找的麻烦。所以,人们给ICQ一个亲切的昵称———“网络寻呼机”。ICQ号及用户的注册信息都能够通过专用服务器进行定向搜索,可以让用户在因特网上寻找兴趣相投之人。      ICQ还具有传送信息的强大功能,供用户之间进行即时的交流。据统计,每月超过1400万用户非常积极地使用ICQ,每天发送的讯息数量高达3.3亿条。      印度人质与天津网民的联系就是应用了ICQ提供的这一功能。据说,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印度人在紧张之中,碰巧输入了天津网民的ICQ号,“歪打正着”。在ICQ上随意选择一个号码,能够收到的几率微乎其微。   难怪这几个网友说:“刚刚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不要说周围的朋友,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但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把许多人们原来不敢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我想应该说是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   ICQ是英文软件。为了消除国内网民的语言障碍,一些中文ICQ产品也纷纷问世,其中最好的大概就是OICQ了。当您的网友在线时,OICQ中朋友的头像就会变成彩色的,根据提示就可以发送信息。如果对方登记了寻呼机或开通了手机短消息,即使离线了,您的信息也可贴身追踪,朋友们如同虚拟在线。像这样的软件,国内还有pcICQ和“网际精灵”等等。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一个装上,尝试全新的网上生活。

Re:相关背景文章 :《劫机事件与ICQ》 - 杜红超 - 2000-09-08 00:27:39

多可惜啊。你们先走了,我们又到栗正酒吧听歌去了。下次一定不要先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