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成为互联网的祸根    - 强力推荐(非夫妻在线作品) - 夫妻在线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3 次) 时间:2000-11-27 00:25:26 来源:夫妻在线 (couple) 转载

作者:子竹   

摘自 http://www.ok100.com.cn

1999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出尽风头的一年。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贝佐斯,以其数以百万计的消费群、数十亿身家,成为《时代》杂志的风云人物。谁能料到一年后,一派荣景的.com便风雨飘摇,互联网成了鸡肋,网络股一泻千里,数以万计的员工遭到解雇,高级主管纷纷另谋高就,许多知名网站索性关门大吉。究其根源,恐怕应该归罪于贪婪。

  网络荣景初现时,令人振奋的新技术和创业者别出心裁的点子??比如搜索引擎和在线书店??都具有可观的利润前景。风险资本家为这些新点子着迷,毫不吝啬大把大把地洒钱。一旦业务初具规模,投资银行家便把股票抛售给期望一夜暴富的老百姓。老百姓看到网络股令人振奋的收益,纷纷抢购,导致网络公司的股票一路上扬,造成互联网形大好的局面。

  聪明的钱,愚蠢的点子

  于是,金钱如洪水一般流向更多的“点子”,其中有些点子毫无意义,甚至根本就是人家的翻版(要不,互联网的外号为什么叫互抄网呢?)。今天你说在线交换音乐,明天我宣称可以在线交换玩具。新点子层出不穷,新公司接二连三,风险资本家诱人的高额回报,华尔街分析师天天发布形势大好的报告,媒体继续用大手笔勾划新兴网络公司的大好前景。所有这些激起人们贪婪的欲望,令人们为之疯狂,形形色色的人开始投身互联网,想在“一片混沌”中混水摸鱼,一夜暴富。互联网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充斥着好的、坏的点子和公司。

  执掌网络公司的人也在发生变化,从1994到1998年,第一代掌门人热爱并了解互联网,考虑的是如何改变世界,尚未沾上铜臭。1999年的第二代纯粹冲着股票期权而来。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腰包早一点鼓起来。

  春光无限的网络股同样吸引着大大小小贪心的投资者。1999年,仅仅由于炒作的关系,.com的股票普遍翻番。网络公司用不着想如何赢利,只管负责吸引“更多的眼球”(也就是更多的访客),守住“网络资产”(也就是和一些主要的门户网站建立昂贵的链接),然后坐等证券市场传来佳音就行了。

  “网络执行长们被告知不要担心如何赢利,只管经营好网站,等股票期权兑现,坐享其成”,互联网顾问Peter S. Cohan如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Amazon的市场资本远远超过了英语国家所有书籍零售商的全部销售额。但由于贪婪,Amazon还另辟商品区,销售电器。其他的,象后来惹上官司的Priceline.com,也从在线卖机票,扩展到卖食品和汽油。

  “他们以为一旦获得消费者的用户名,就可以向他们卖任何东西。”数据库营销公司Impiric New York总裁兼CEO David Sable说道。“事实上,这行不通。”当时,网络公司为赢得用户,竞相掀起打折风。Sable说道:“实际上,消费者一旦习惯了打折,就不肯以全价购买商品。”

  大大小小的网站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相信华尔街所说的“广告是制胜法宝”,花巨额投入广告。有的广告甚至与公司产品和服务没有丝毫联系。网络狂躁症愈来愈严重。至新千年,贪婪的恶果终于显现。人们对互联网避而远之,甚至最喜欢发布“前景喜人”之类报告的分析师也提出“大部分网络公司最终将倒闭”的预言。投资者不再抢购股票,而是希望早一步脱手,以免损失更为惨重。

  没有钱,一切免谈

  许多.com正试图削减开支,砍掉广告费,减缓设备更新速度(尽管这有可能影响公司业务、网络媒体和电信业的健康成长)。“网络业与各行各业紧密相连,”Standard & Poor的互联网分析师Scott Kessle认为:“彼此之间,就象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互联网新世界到来了,投资者冷静下来,留在公司等待兑现期权的员工纷纷另谋高就,网络公司经过优胜劣汰,幸存下来的开始脚踏实地地拓展业务。对传统实体公司来说,今年网络股的震动恰好为自己开设网络业务创造良机。传统实体公司拥有自己渊源以久的品牌,能够在网络公司烧完风险资金之后,不需要华尔街的任何帮助,就可以凭借自己鼓鼓曩曩的荷包,大举进军互联网。以沃尔玛为例,它是唯一一家目前正在开拓在线销售的大型连锁店。据分析师称,不论是网上,还是网下,沃尔马特都将成为传统渠道与互联网完美结合的范例。

  许多分析师一致认为.com的繁荣与衰退是必然的。“坦白地说,贪婪的本性与生俱来,人们希望在一片混沌中,在新的商业模式尚未定型时,捞上一把。”.com热潮过去,贪婪榨干了它的油水,但人们肯定会发掘出新的目标,互联网毕竟是一方沃土,新的商业模式必将“你方唱罢我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