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吴阿伦的故事,想起我的故事 - 起跑线 - 信海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36 次) 时间:2001-01-11 12:15:31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看了吴阿伦的故事,想起我的故事

如果说境遇的话,我和吴阿伦兄弟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学生出身,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出身的媒体记者,尽管入行的话已经不算短了,但是刚毕业的身份实在是否定不了。
唯一的区别是,阿伦“是一名曾经采访IT界、现在对IT界已经疏远了不少的记者”,而我是一个依旧与IT亲密接触的记者。

与IT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应该也是在98年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学生的我比较需要钱,只能去打工。当时在新闻学院的时候,有一个传统,打工想挣钱的话,就去报社拉广告,搞活动,在我的同学校友中,不乏有因此在校期间就腰缠数十万贯的。
当时我去了一家外经贸部下属的报纸,几个人策划了一个叫做“政府上网与采购指南”的书,开始运作。当时不是由于我们喜欢IT,而是处于商业敏感性,因为那时候国内正在轰轰烈烈地猛推政府上网工程,做这么一本书,说不定能够大赚一笔。
然后就开始四处打电话,拉赞助。不怕丑,当时我几乎把所有IT公司的市场部门全部找遍了,或许,在现在的同行中还有人记得有这么一个奇怪姓名的广告业务人员—-真的,前次不久,在一次展会上,CHINABYTE的一位小姐还记得我:露出很怀疑的表情,这个拉广告的怎么当了记者?
今天想起来,我很感谢那段经历,我相信多一点的经历对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时候年轻,从来不觉得辛苦,经常早上六点钟起床去上班,晚上十一点钟回来,连小巴都舍不得做,从来都是用月票。现在这个冬天我经常回忆起打工的那个冬天,那时候我经常在公主坟红红的路灯下等308最后一班车。
第一个月拿个一千块钱真得很高兴,兴奋死了。我对自己的收入从来没设定过很高的标准,刚来北京的时候,我就想,毕业后能够留在这里,一个月拿一千五百块钱,就足够了,按照那时候的标准,一千块,我的理想已经实现了三分之二。
现在我会经常对我的师弟师妹说:“如果我后来的新闻工作有什么进步的话,最应该感谢当初那段做业务的经历,在那里,我锻炼了口才,学会了交际,熟练了策划,增长了见识与胆识—尽管我现在依旧不长于交际口才,可在此之前,我只有更差的多。”
在这次活动中,直到三月份,我完成了很多的业务量,可惜,整个项目是亏损的。

五月的时候,我去了《法制日报》实习,无意之中,跑上了IT。
我很俗,认识IT就是从认识网站开始,三大网站,我一向不长于做人物,喜欢做事件,当时的一个选题就是叫做“第四媒体探营”,如果做成了的话应该是国内第一家对三大媒体进行全面报道的文章。
那时候精力真充沛,我在两天之内采访了三家网站,新浪、网易、搜狐。
那时候,新浪已经在万泉河小学了,可是人很少;网易刚刚搬到新世界;搜狐还在长安大厦的后面。
那时候陈彤、或者新浪的新闻也刚刚火起来,搜狐的王厚东还只是个部门主任(后来做了FM365的副总),曾伏虎才刚刚踏入搜狐的大门(现在已经是搜狐的新闻负责人了),那时候,那时候曾经采访的网易的人现在已经全部找不到了。如今再见,实在是感慨网络速度所带来的沧桑。
我没想过我会做IT新闻,我感兴趣的是IT怎么做新闻,因为当时还没有人关注过这个。
一夜一昼,我写了八千字,在《法制日报》发了一整版,结果居然还获得了当月唯一的一个优秀奖,我很得意。从此以后,开始喜欢写一些,又臭又长的稿子,每次都以版来计算,开始喜欢往IT边上靠。
第一次见到张朝阳,握手,他扫了我一眼,没有微笑,也不给我名片。那时候我还年轻,比较任性,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喜欢搜狐。

直到现在我见了李学凌还喊他李老师。他总是装作不好意思的样子。可是,当初我在《中青报》实习的时候,喊他李老师,他也答应着来呀。尽管,李学凌比我年纪并不大,以资历算,确实是我的老师,也配做我的老师。
在中青,李学凌天天抱着个笔记本电脑埋头上网,让我很羡慕。
整个电脑部除了它的笔记本,能上网的机器不多,我总是偷着上,那时候没时间上社区,只是查查新闻,可也觉得吸引力无穷了。
坏事也坏在网上,某一天我偶尔联接到一个色情站点(:)),突然之间,死机,画面无论如何也关不掉。这时候,突然近来一个老记者,望着电脑屏幕,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在中青的时候我写了很多很多东西,甚至比专职记者都多,在那里真正接触了IT这个行业,学习了很多东西。
中青是一所学校,有中国最好的记者。去中青报曾经是我理想。
毕业的时候,去中青报考试,200多人三轮以后只剩下十五个人,要从中选九个,我在最后关头被淘汰掉,想起曾经令老师瞠目结舌的那一幕,虽然是无意,可我觉得一点也不冤。
去中青报做IT的是我同班同学,是个女孩子,也很优秀,前一段时间报道新浪支那事件的就是她,实习的时候,她比我老实得多。

有一段时间我弄不清自己是喜欢IT还是喜欢新闻,抑或是喜欢IT新闻,但我知道自己很冲动。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投向了互联网。
我面试过几乎国内所有的能解决留京的有名的IT企业,联想科技、方正、紫光、新浪、科利华、金山、FM365。
你弃人,人弃你,最后还是回到了媒体。
最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最喜欢的还是这个职业。

人总会慢慢成熟,至少我现在不会再由于张朝阳不给我名片而厌恶搜狐、不再会由于个人原因而憎恨新浪、不再会由于没采访过丁磊而漠视网易、不再会由于听了传言就轻视科利华。
记者有很多很多种,我只希望做会思考的那一种。
尽管这跟难。

看了吴阿伦的故事,想起我的故事 - 中展 - 2001-01-11 12:38:46

我佩服信海光,佩服他那股劲 昨天第一次见他,就和他开个恶作剧,故作不识他(当然他没见过我,只在网上闲聊)很恭维地和他打了个招呼,给了他一张我刚刚收到的好像是蓝色光标一位先生的名片,他这老小子连呼久仰,看他那一出,后来实在是忍不住告诉他我是谁,两人大笑一场。

Re:看了吴阿伦的故事,想起我的故事 - 厚颜堂主 - 2001-01-11 22:23:57

阿光啊 现在在哪里高就? 又在忙些什么呢?

Re:看了吴阿伦的故事,想起我的故事 - 信海光 - 2001-01-12 09:09:34

原来干啥现在还干啥。 原来忙啥现在还忙啥呀:)

Re:看了吴阿伦的故事,想起我的故事 - 杨震霆 - 2001-01-12 11:51:51

也写得挺好 海光不是在天极网吗?看文章好像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