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是怎样炼成的 - 独立思想 - 蒋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63 次) 时间:2000-06-02 12:11:41 来源:蒋艺 (xmjy) 原创-IT

不久前,一家著名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老板呼吁,要用发展“两弹一星”的作法发展高科技,倾全国之力建设中关村。对于这个建议,我认为,一是不可行,二是如果勉强实行必然适得其反。
“两弹一星”是我国在困难条件下在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但是,发展“两弹一星”和发展高新产业并无可比性,其间的差别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和一片茂盛丛林的不同。“两弹一星”是非常具体的技术攻关目标,可以通过集中人力分解任务来完成。在这点上,和美国施行的“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完全相同的。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革新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是不断创新,以硅谷为例,60年代的发展重心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后来是软件,现在是互联网。没有人能肯定它下一个十年会出现什么样的革新,也许是生物工程,也许是新材料,也许都不是。所以,既然无法设定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倾全国之力”云云无从下手。
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诸如“曼哈顿计划”是政治军事角力的产物,与市场需求无关。但如今的高新产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市场,有时市场反应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技术本身。比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发展的早期,有许多其它公司如苹果和IBM的操作系统被公认在技术上更先进,但是在微软公司出色的市场营销攻势下,笑到最后的是比尔·盖茨。高新技术公司在追逐高回报的同时,必须承担市场的高风险。就像我们知道的,大多数网络公司目前还没有找到盈利的商业模式,即使已经赚钱的公司也是如履薄冰。如果通过计划的手段把“全国人力财力”投入这么一个大是大非之地,后果堪忧。
中国未来的“硅谷”,一般认为是中关村。不过目前中关村和其他立志要成为中国硅谷的地方相比,并无太大优势。美国硅谷不是谁计划出来的,而是许多企业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产物,是无数分散的决策聚合成的巨大合力。 硅谷的成功体现了市场经济创造奇迹的潜能。因为硅谷的发展也同样是一个资源配置(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配置)的过程,就像目前大家公认的一样,市场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手段。因为不可能存在全知全能又无私无畏的计划者,也没有哪几个人或机构能知晓全部的信息,更谈不上让信息产生价值。只有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为个体的基于自利的创新提供制度的保障,使无数的创新转变为生产力,才能最终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所以中国“硅谷”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那个地方生来是适合建设成为中国“硅谷”的。通过计划或内定的方式圈定一个“硅谷”,这样做可能会扼制了其他地方发展高新技术的努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按照计划的原则,美国最适合建设“硅谷”的地方必然是常春藤大学(哈佛、麻省理工等老牌大学)密集的东部,怎么也轮不到偏远的圣克拉拉谷。硅谷的诞生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在七十年代,硅谷和波士顿128大道同享高技术中心的盛名,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硅谷显露出了更加蓬勃的活力,最终成就美国高新技术的领袖地位。即使在硅谷名满天下的今天,包括波士顿的128大道在内,美国仍有好几个地区在和硅谷叫板,美国人为这些对硅谷不服气的城市都起了绰号,开列如下:西雅图硅森林、旧金山多媒体谷、路易斯安娜数字海岸、奥斯汀硅山、纽约硅道和华盛顿硅地。这些后起之秀给硅谷造成了压力,但通过改善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面临激烈竞争的硅谷直到目前仍是最大的赢家。我们也可以大胆设想,将来随着另一个新兴行业的崛起,硅谷可能被别的地方甩到后面,成为新技术的落伍者。但是只要创新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区区一个硅谷的兴衰又算得了什么呢?

硅谷是怎样炼成的 - 金雄 - 2000-06-03 01:31:40

说得好! 要的是国家经济主义,而不是地区经济主义甚至项目经济主义。

硅谷可能也与地方经济有关,不知然否? - 徐远明 - 2000-06-03 09:49:17

也请金雄老师多介绍介绍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如果是IT领域的就更好了!

蒋艺先生请进来。。。。。。 - 阿飞 - 2000-06-05 10:10:42

你的这篇稿子已经收到,不过我给你发e-mail就老发不过去 你能用OICQ或者ICQ和我联系吗? 我的OICQ是:377100 ICQ是:5062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