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伤害了中国互联网? - 一贯正确 - 一贯正确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65 次) 时间:2001-04-06 15:15:28 来源:一贯正确 (一贯(一贯正确)) 原创-IT

            《谁伤害了中国互联网?》

  前些日子看到某人的大作,称方兴东、姜奇平是导致中国互联网目前尴尬处境的罪魁祸首;不久天极网的风云斩又邀请我参加了一场“谁伤害了中国互联网”的网上讨论,了解到更多的观点,颇多感慨,不得不一吐为快。

  其实要探讨这个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明确一点:互联网究竟有没有被伤害?中国的互联网有没有被伤害?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伤害者是谁的问题。

  一

  互联网产业步入今天的低谷,有人说是神话破灭、已到穷途末路,有人却宁愿相信是黎明前的黑暗。悲观者认为互联网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工具而已,虽然很有用却成不了大气候,不能形成独立的产业,更不用说什么“互联网经济”、什么“新经济”了;而乐观者之乐观,从现有大多数乐观派的言论来看,似乎更多的只是一种信念、愿望,却少有实质性的分析。

  无论未来是哪一种情况,互联网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伤害是不容质疑的:主要靠以网络公司为代表的科技股支撑的NASDAQ下跌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大量网站倒闭、无数网络公司员工失业、一些投资人宣布不再关注该行业、许多人谈网色变……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大网站,几乎完全依赖海外风险资金的投入,一旦资金源头枯竭,收入又远远不抵支出,我们就完全看不出(至少现在是)他们还有什么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互联网所受的伤,的确比平均的来得更深、更痛。

  既然认定互联网已经受了重伤,那么捉拿凶犯看来势在必行。据了解,人们最普遍地把失败根源归结于当初对网络神话的过分迷信,从而导致非理性的狂热情绪,投资过度、烧钱过度。而在中国最早最坚定地鼓吹互联网“神话”的方兴东、姜奇平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罪魁祸首,成了互联网迷信中的“李洪志”。但我认为这事不能就这样随便下结论,更不能“草菅人命”。

  诚然,股市的暴跌让许多投资人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样的代价,换来的可能是更加美好的明天。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只有暴利的企业,却永远没有暴利的行业。任何一个市场巨大、利润可观的行业,即使在初期有全行业暴利的情况,但立即就会被蜂拥而来的资金所摊薄。这个原理其实也可以反推,就是说,如果大量的资金拥入某一行业,那么这个行业必定大大的有利可图!!!今天我们看到如此多的资金投在了互联网上,我们因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互联网的明天更美好——据我所了解,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哪个拥有虚假前途的行业能够如此成功地引诱到这样大量的自发资金,尤其是在经济已经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也许有人会立即举出若干例子试图推翻我的结论,但且慢,我在后记中还要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性的大事都不会简单地、毫无曲折地前进。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的,每一次大的收获,必先付出大的代价,换句话说,现在牺牲的这些网站也没什么冤枉的,因为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他们诞生在此时,注定会遭遇重大挫折、付出惨痛代价——现在正是需要垫脚石的时候,他们是规律选中的英雄,是为后来者的利益献出的牺牲——他们的付出,终究会成为互联网经济这个特大项目的“启动资金”。

  上面这些话似乎有点空洞、讲大道理之嫌,那么用更加直接的话来讲,就是互联网产业至今仍然是一个处于萌芽期的前途无量的行业,还没有人能够完全看清她的真面目。大家都还没有经验,还在从事着探路、寻找金矿的工作,真正的掘金工作还有待将来。而这阶段必定会有人从山上摔死、在河里淹死、被毒蛇猛兽咬死……没有这些人的牺牲是找不到金矿的。

  互联网热潮吸引的资金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正是这空前的资金预示了她的前途。也正是这些资金,这么规模巨大的探索和牺牲,才为日后真正的大规模互联网掘金作出足够的经验准备;同时,空前高涨的形势吸引了大量人力流入互联网,也为日后作出足够的人才储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又可以说:互联网其实并没有真正受伤,受伤的只是一些疯狂参与其中的不幸者,而这个前途光明又充满复杂性的产业经历今天的阶段——先出现泡沫疯狂,而后又暴跌伤人——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没有失败的经验教训,人们也许会永远都停留在最初的幼稚模式上,而不会痛定思痛,深刻反省。

  当然,历史上也有过革命性的进步却并不伴随泡沫和伤害的先例,但它却必然伴随其它形式的付出,最典型的就是时间的漫长、虽然规模不大但在长时间内积累了无数次探索的失败,或者某些行业在形成时就十分分散,分散的资金一开始就摊薄了巨大市场的利益。暴涨——暴跌型的发展模式虽然是痛苦的,却是最快速高效的:巨量泡沫资金的引入、“互联网永远只有第一”观念造成的紧迫感的驱动、大量免费信息和服务的吸引,都无疑大大加快了互联网的探索步伐;而暴跌带来的惨痛损失,又进一步强迫了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未知世界时的冷静与理性。

  二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互联网必将更美好的观念、有了对宏观形势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否认互联网产业内正在发生的、大多数具体企业受到的伤害,更不能不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简单地认为只要熬过目前的黑暗期,当互联网“第二春”降临时,那些侥幸存活的企业就会名正言顺地成为新时代互联网产业的代表。

  最近听到一家著名风险投资商代表的言论,宣称他们不再涉足互联网产业,理由是股市不会重来一次,决不会再次出现互联网公司股票高涨的局面。其实这句话是不够精确和全面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股市不会简单地重复——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发展不会简单地重复的一个具体体现——但股市和经济却会一再反复地出现一些相似的但本质截然不同的东西。

  .COM的模式失败了,我相信将来的确不会再出现新的.COM的高潮,但充满活力的互联网经济决不会从此沉寂,她会寻找突破口,会以一种不但是全新的形式、而且是全新的本质卷土重来,否则她无法交代在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巨大代价。说得明白一点,我坚信在互联网高潮卷土重来的时候,领导潮流的绝对不会是任何一家现在这批.COM企业中的幸存者——除非它们中的少数在新的环境下学会了适应,进行了根本性的战略转折,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这些已经脱胎换骨的新型互联网公司将和刚刚建立的新兴第二代企业一起开创互联网的明天。当然,现在的.COM企业中,如果依然有几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保存下去,那么他们将以“活化石”的形象成为大动荡时代之后的一道罕见风景。

  同时,互联网的第二阶段完全有可能并不以股市的疯狂上涨为其发展模式——这也意味着现在有些以上市融资为重要经营手段(甚至就是他们的唯一目标)的企业有可能永无解套的一天——她可能选择所有可能导致革命成功的方案中的任何一个,但无论以哪种方式发展,本质上是和股市高涨相同的。并且按照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第二阶段非常容易形成最为壮观的一幕,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时间跨度上,都可以理解为股市上的“主升浪”。

  在股市上,主升浪常常形成延长浪,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主体阶段常形成若干次级阶段。这意味着在最能体现互联网经济价值、最能给予投资人回报(这种回报是就行业整体而言,对于具体企业则有无数种可能——也许是少数企业占有行业多数利益的暴利模式,但也可能是全行业普遍赢利却鲜有暴利企业的分散模式)的阶段,进步常常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同样需要经常性的探索,经历许多失败,总结更多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创新、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转变观念和商业模式。

  未来的互联网模式究竟将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本质和面貌,它们将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轨迹?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探讨,在这里,我只想讨论在寻找这突破口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进行的反省,检讨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所犯下的严重错误和得到的宝贵经验——而这正是“谁伤害了中国互联网”大讨论的主题。

  三

  在这次的讨论中,被提出来作为互联网祸害的,大致有以下一些:

   一、对互联网经济的过高预期,导致大量缺乏现实赢利前景的商业模式被误当作摇钱
 树;
   二、对互联网企业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
 二”口号的提出、“丛林规则”的滥用等为代表的观念上;
   三、错误的竞争手段,特别是大量的烧钱扩张和普遍的免费服务;
   四、以上市圈钱为主要赢利手段的风险资本家的偶然投机成功,导致大量涌现的效仿
 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五、媒体不负责任的鼓噪;一般投资者的狂热和群众的盲从、迷信;

  特别地,以下几条是中国特有的或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

   六、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其中包括“创业家”队伍的参差不齐、
 投机心理;
   七、网民数量虽然迅速扩张,质量却始终不见起色,上网者年龄偏低、购买力低下;
   八、政府在政策制订方面的观念滞后、效率低下,以及中国电信的垄断;
   九、普遍存在的商业行为不规范,信用体系不健全;
   十、缺乏严肃深入的前瞻性研究和开拓创新精神。

  其中有好几条在本质上属于同一个问题,有几条则由另外某条派生出来。不少问题是很明显的,相信大家经历过一次就能认识到,并在深刻反思后能够避免再次发生——至少知道改进的方向;但有些则是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还有的,你即使很清醒地意识到是一个问题,但关键是,好象依然找不到防范悲剧重演的对策。

  例如比较关键的第一条,先假定这样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你该如何防止再犯?对经济的预测本来就已经很困难了,何况是全世界都没有人完全弄清楚的新生的互联网?你怎么去判断你的预期是过高了呢,还是过低?

  其实这第一条的说法本来就有点小毛病:后半句是完全准确的,但前半句有问题。无论从其使用价值还是前面讨论过的“项目启动资金”的规模来看,互联网经济的前景都是十分可观的,因此无论怎么预期都可能不会过高;真正引起判断失误的,是人们对互联网这个巨大工程的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不足,对漫长的预热期的准备不足,对急功近利可能导致的风险的认识,被少数几个成功者的光辉淹没了——人们只看见了对面的黄金,却没有看见横在黄金和自己之间的巨大鸿沟。正是由于这种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了第二、三条所反映的错误的观念和行动,并进一步引发了包括媒体、风险投资商和一般投资人、创业家和一般从业人员以及普通群众的集体浮躁和疯狂,最终把NASDAQ乃至整个行业加热到爆炸的临界温度。

  四

  一块石头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搬走、一架飞机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起飞,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来;氢和氧反应生成什么,试纸遇碱会怎样变色,我们也不会判断失误。这是因为我们对物理、化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引着我们。而在经济学上,现有的理论显然是不够用的,更何况新兴的互联网经济,理论和实践都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人们在作形势判断时缺乏依据,并最终酿成了暴涨暴跌的悲剧。国外尚有一批专业人士在从事这方面的前瞻性研究,而在中国,这样的理论家本来就十分稀少、影响力微弱,而且常常因为失误而遭受一部分舆论的嘲笑和辱骂,甚至还要“为中国互联网所受的伤害承担全部责任”。

  当然,你可以说姜奇平、方兴东等人的研究成果不一定正确,他们的预言也常常被实践所作弄;你也可以认为他们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也许不够广,他们的分析能力也许不够强。但这些都只是水平和方法问题,而我所看到的,许多人对待理论研究,却是一个观念态度的问题。一方面, 一些记者、评论家的文章中对这种“空谈理论”的人明显地不屑一顾,而自己却同时在完全没有经过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奢谈理论;另一方面,我接触到的不少公司的总裁、CXO们,他们对实干家情有独钟,坚持不懈地寻找“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指那种不问缘由只知道忠实执行任务的“能”人),却对那些常常有些奇思怪想、喜欢首先把问题搞清楚的员工不甚热情,而那些只会研究问题、不会冲锋陷阵的人则在企业中根本无立足之地。

  专门的理论研究工作得不到舆论的尊重、不愿意在研究方面狠花精力的人在媒体充当理论的代言人;从事战略研究的“理论家”在企业找不到位置、“创业家”们只相信自己的“理论”,不接受手下的出谋划策——这种对严肃理论研究的蔑视,又形成了恶性循环:对理论和理论家的不尊重,打击了理论研究的热情,抑制了更多人才投身于理论研究,从而导致理论研究总体水平的下降;反过来,水平的下降又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理论家的信任和尊重……互联网特别是中国的互联网,好象一匹瞎眼的马,在盲目的“实干家”们驾御下,半夜时分走向了深渊。

  前瞻性研究这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不仅使我们犯下了一次严重的错误,还可能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无数次倒下。当然,致使理论研究水平低下的,有上面提及的研究风气的问题,同样重要的,还有实践的问题。如果没有充分投入的实践作为研究材料,理论研究只能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尽管有着历史短暂所必然带来的实践经验不足的因素,但那些实践者们的实践态度也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我不知道那些在去年此时之前风光一时的风险投资家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是早就认识到了互联网的问题而赌最后一把呢,还是自己也陷进了泡沫的神话?但我感觉到的,是他们和我所接触的“创业家”们、记者们以及行业里的普通打工者一样普遍的既迷信又投机的心态。迷信是理论领域的问题,而投机则带来更多的实践问题:许多人建网站的目标就是“骗”来风险资金,资金到手后的首要任务则是上市。一时间,等待上市的企业排起了长龙,而为了争得率先上市的资格,或者为了让已上市的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网站之间为了追求访问量而非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而竞争的手段、烧钱的规模也越来越离谱。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它的主要用途本来是增进信息流通从而降低商业行为中的交易成本,但现阶段的互联网企业却是以畸形的高成本为其主要特征的。这正是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造成的恶果。

  同时,在互联网企业里尤其在中国还普遍存在另一种投机现象。我相信不在少数的互联网从业人员,上至老总下至最基层的打工者进入这个行业的唯一原因就是它的高收入,甚至还有可以让他们一举致富的股票,而一些在去年四月份以后主动回流到传统行业的人则是因为看到赚钱神话的破灭。这本来无可厚非,人的本性就是受利益驱动的,但如果看到的只是钱而没有看出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那么由此而来的必然是急于求成、不踏踏实实做事而是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理。在这个行业里,我见到了企业高层领导为了个人的利益牺牲公司长远利益的权力倾轧,也见到普通员工的斤斤计较、偷懒耍滑,虽然这些现象在所有行业里都存在并且十分普遍,但这样的事对于一个全新而缺乏基础和经验的、特别需要人们全身心投入地开拓创新的、特别需要敬业精神的创业时期的行业,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有人说互联网是一个创新精神最突出、开拓速度最快的行业,但这只是和发展缓慢的传统行业比较而言,相对于整个行业过快的增长速度、相对于NASDAQ当初暴涨的速度,人们创新的步伐实在太慢了,并且由于不够敬业,由于前面提到的急功近利,再加上行业高速发展中必然面临的拥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人们所开拓的领域、在开拓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远远不够,无法支持理论研究的发展,更远远不能支撑整个行业的狂飙突进。当这种矛盾激化到再也无法平衡的时候,崩盘就不可避免了。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好比这样一支军队:它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没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将军,没有英勇善战且视死如归的士兵,却要千里挺进孤军深入未知的国度,去面对强大的敌人,它怎么可能避免失败?

  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靠理论家、投资人和创业家、以及每一个业界人士自己不懈的努力了。

  五

  在前面提到的十个问题中,有三个极富中国特色:它们是网民质量的问题、政策问题和商业信用的问题。

  网民质量的问题,是由几个原因共同造成的。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的电脑普及率严重不足,更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原因和语言原因造成中国三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大多很少甚至根本不会使用电脑,而技术的发展又没能让机顶盒这类的简易上网设备得到普及。其次,互联网在美国已经诞生了数十年,人们是先对网络有了切身体验,对它的用途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后才出现了“互联网经济”;而在中国,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互联网却是它在美国已经演变成神话之后,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就是它能够赚钱而又高深莫测——对于这种新生事物最敏感的,自然首先是孩子。最后,中国的商业规范、信用体系等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妨碍了人们对互联网价值的充分认识,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有购买力的成年人对互联网的热情。

  政策和商业信用的问题,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里,在中国的许多行业里都是一个殛待解决的大问题,它的形成有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且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起来也不能指望速成。所幸的是不仅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广大群众都普遍觉悟并要求改进,相信我们的市场环境终究会一天天地变好的。

  总的来说,这三个中国特有的问题是属于网络问题的外部因素或称环境问题,这正是中美之间在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的外在差距,但环境固然重要,内部动力因素才是决定问题实质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应当尽力改善投资环境,消除行业发展的外在制约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全面提高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人的素质,包括前瞻性理论研究、投资创业环节、职业经理人环节以及所有从业人员素质等各个环节。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问题。

  六

  我们已经探讨了互联网特别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虽然不一定全面,但我相信抓住了行业中的人的问题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回到本文一开始的论点上去,就是谁伤害了中国互联网?他又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了互联网?

  我们的结论是:互联网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行业,这样规模巨大的产业的兴起过程中必然经历波折,所有这些被称为“问题”的现象,都是在一个行业快速发展时期必然遭遇的阶段性现象,换句话说就是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些问题并不是伤害互联网的罪魁祸首,而“伤害”互联网的,仅仅是这一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在经历最近的严重挫折之后,互联网依然前途无量,并且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教训可供日后总结和研究,互联网的未来将更加前途明朗。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真正认真的总结,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熬过去就是春天。

  后记

  天极网的编辑整天催促我赶紧把这次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来,而我则一拖再拖,只因为这篇文章写起来十分辛苦,特别是前面部分互相纠缠不清的逻辑关系,不断递进的“否定之否定”,令我头疼不已。而我本来想用若干个实际例子来阐述这些观点——凡是从事过写作的人都知道,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不仅直观、说服力强而且省事,但我发现我居然找不到任何一件极端典型的案例,因为每一件事除了共同规律的作用外还有其特殊个性,一个案例虽然可以显著地证明某个观点但也可能因其特殊性一叶障目导致不见泰山,因此我最终选择了从一两年来我所收集的成百个案例中抽象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找出其共同规律,从而避免狭隘的做法。

  最典型的就是第一部分关于“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哪个拥有虚假前途的行业能够如此成功地引诱到这样大量的资金”的表述,能够简单地推翻这个论点的例子非常多,例如香港的王练文在其《秋后算帐:新经济泡沫谁负责? 》一文中所举的两个:一个是荷兰的郁金香泡沫的故事,另一个则是发生在英、法的“南海经济泡沫”。但经过仔细研究这些历史上的许多案例,我发现不少人是把它们从时间上、范围上孤立起来在研究,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和扩展性。例如美国西部的淘金热:淘金行动虽然发现了一些金矿,但这并没有使美国成为象南非、扎伊尔(现在叫刚果(金))那样的产金超级大国,但我们不能说淘金行动失败了,最先由淘金行动引发的美国西部大开发,不仅在西部建立起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这样的经济中心,还在那里诞生了举世闻名的科技之都——硅谷。在这个例子中,一次带有明显投机色彩的行动却发生了时间上的延续和内涵的扩展,最终开创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我都放弃了,例如免费服务的问题。这是近期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我将找机会专门讨论它的细节,在这里只是提一下基本的观点:免费服务风气的兴起,是导致现在这批网站难以赢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同时也是促进整个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剂有效的强心针;事物的发展常常都有两面性,为了赢利,收费服务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但怎样收费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成了问题的核心。

  (首发:天极网)
  

激情无能的力量 - 粉色百合 - 2001-04-06 16:17:02

互联网是潮流发展的一种趋势,当创业者对它还不了解的时候,认定自己的前途企业的前途肯定和它有关,于是不顾一切的用自己的身体推动它的发展,结果有些人就踩着积累的尸体前进.象柳传志那样冷静的人并不是很多. 互联网的开始是靠免费起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决定性失败,但我觉得正是有了这大大踏步的后退,才会有了今后的大踏步前进.当它吸引了人的注意力,从而套入了一定的公众,当人们发现生活由于互联网的进入变得轻松变得离不开互联网的时候,那么这真正是东方事发,众商家揭竿而起的大好时机.问题是谁能把握的这么准?腾讯等短信息已经收费,网易个人主页已经收费,国家图书馆网站读书信息浏览已经收费,为什么众雄不揭竿而起?

Re:激情无能的力量 - 北方剑客 - 2001-04-06 17:02:01

收费能带来多少利润?

Re:激情无能的力量 - 粉色百合 - 2001-04-07 15:09:45

不收费企业能够支持多久? 中国政府不能光口头支持中国网络事业,做出点实际行动也好让大家信服. 中国电信也该降降价格,网费和电话费别老那么高居不下,最好加起来的费用在50元,或者最好是免费,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收费.

许久不见,一贯别来无恙?! - 厚颜堂主 - 2001-04-07 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