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加入贴身肉搏战·《南方周末》 - 起跑线 - 信海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8 次) 时间:2001-04-13 13:12:53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危机?

进入2001年,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市场大萧条,覆巢之下,即使以财大气粗著称的中华网亦难以幸免。
作为第一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网络股,股票价格最高时曾经冲过百元大关,今天再看只不过两块多一点而已。
原定于二月中旬公布2000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的中华网经几次推迟公布时间后,于3月14日正式发布,结果甚至甚至低于某些分析师的最低预期。以至德意志银行从事互联网分析的副总裁称:”赢余数字固然黯淡,不过更加令人失望的还是该公司对于下一季度的预期。另外,投资界原先估计的摊销费用是7000万美元,实际公布的1.09亿美元也实在太多了。”
股东们对中华网的信心已经不象以前那么足了。中华网几乎是最重要的大股东新华社于2月14日出售了其880万股中的141万股;而中华网的另一大股东24/7互动传媒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也已抛出550万股中华网股票。
裁员的号角也开始吹响。3月28日,中华网首席运营官皮特-汉密尔顿宣布中华网将裁掉其2400名员工中的15%,并出售其去年收购的部分门户资产。据说,中华网位于台湾的分公司”台湾网”亦已开始裁员,整个网站只剩4人留守。
另外,有消息称中华网的前身,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国中网”也已经被关闭。

国中网关闭

4月8日,尽管是个周末,中华网公司中国首席执行总裁李永长仍旧在它位于恒基中心的总部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发现,在中华网对面的写字间墙上,国中网招牌依旧还在。
“关于国中网的关闭,我可以证实这一点。但这属于正常调整。”李永长说。
据李永长介绍,国中网最早在九五年就开始筹备,九六年正式推出。当时,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刚刚开始,国内对互联网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网上的东西很可怕!互联网没有国界,而网上又有那么多黄色、反动的东西。
李永长回忆起国中网的历史时显得很兴奋:“因此,当时我们在香港就考虑搞一个能够趋利避害的网—就有了国中网,意思是中国内地的网,我们的目的是把国外的好东西在香港过滤,拿到国内去。当时国中网规模做得非常大,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题网站,九七年香港回归、九八年世界杯搞得都非常成功。当时的国中网是由新华社和邮电部“强强合作”联合建设,获得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国中网九六年第一次年会,朱总理还接见了董事会的成员。国中网当时做得一点不比四通利方差!”
此后,新华社所属公司从一个意大利人在香港开的公司买了下了china.com、taiwan.com、hongkong.com三个域名。1999年,为了在香港上市,公司决定做中华网,而在此之前,china.com的域名是指向国中网的。
当时,经营者曾经考虑把国中网直接改名叫中华网,但后来考虑到国中网此前已经做得比较成功,而中华网公司又不缺钱,因此就把国中网保留了下来。当时的意图是:中华网是整个中华网公司的旗舰。其下有一个台湾网、一个香港网、另外一个就是国中网,分别代表两岸三地。
“但是现在,中华网的浏览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国中网,又遇到纳市不景气,中华网公司需要节省成本,这种情况下,我们何必要保留国中网呢?因此,国中网的某些内容就被整合到中华网去,国中网的域名也转而指向中华网的一个电子商务频道。”
台湾和香港的网站中华网公司将予以继续保留,当初经营国中网的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也将保留。
“我们的香港网是香港最大网站,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台湾网,是由于台湾当局的打压,做得比较困难,因此暂时规模比较小一点,但是台湾网绝对不会关闭!我们的重点是中华网和香港网,台湾网我们暂时放慢一下前进的步伐。”李永长说:“市场变化,我们不能不变化,象AOL总裁所形容:做网络企业,我总是感觉自己是站在浮冰上,时刻准备从一块冰跳往另一块。”

大调整

李永长告诉记者,中华网的第四季度财务报告没有预期的好,是因为报告涉及的公司很多、国家很多,涉及包括控股、参股的公司有一百多家,所以财务报告制订的时候非常困难—这也是财务报告几次推迟的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问题。受纳市影响,全球的网络公司大部分状况不好,由于中华网去年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对象是网络公司,而这些网络公司的情况大部分不很理想,中华网又不能无止境地对它们投资,因此遭到了比较大的损失。
中华网不能不进行调整。
中华网透露的具体调整细节包括三部分:出售非核心的资产和停止非核心的经营;消除冗余资产,对各个市场所设立的多重办事机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裁减各方面的人员。
李永长解释说:“我们在内地的业务不是削弱,而是加强。”
李永长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整个中华网公司在全球是2417人,这次调整大概要压缩到2000人左右。但这个压缩并不是在中国区压缩。去年中华网在内地的投入是2000多万美元,今年仍将是2000万。在内地的员工总数不但不减少,而且还要增加—仅仅在最近就已经增加了20多人。“我们一边在裁员,一边在招聘,而且这次主要招的是做内容、做新闻的。工资比原来的还高。”李永长说:“现在是互联网的冬天,有的人会缩进去猫冬,还有人会出来找食吃。该烧钱还是要烧钱!”
中华网在中国大陆一共有三块业务,一块是原Web Connection(现名Ion Global)分公司,业务是互联网咨询、网络设计以及计算机系统集成,一块是中华网站、一块是24/7。另外还控股一些网络公司,包括赛迪网、鲲鹏网、数字方舟等。李永长透露中华网在内地一共有600名左右员工,今后人数不但不会减少,而且可能还要增加。
关于最近新华社和24/7出售中华网股票的事情,李永长告诉记者,出售中华网股票的是美国的24/7总公司,而不是媒体报道的中华网控股的24/7亚洲公司。美国网络股不景气,24/7急于套现也是人之长情;而新华社作为中华网的大股东之一,出售股票也很正常,而且数额很小,新华社本身的发展也需要资金。“新华社已明确表态,在适当的时候还会买进一些。”
据李永长表示,新华社社长田聪明曾经亲自告诉包括他在内的中华网公司高层:新华社将一如继往地支持中华网公司的发展。
“中华网有什么厄梦?我们活得好好着呢!”李永长说。

加入贴身肉搏战

4月8日接受记者采访那天,李永长刚刚参加了第一个中华网连锁网吧的落成仪式。
“我们一个记者都没有请。”他说。
如果说中华网在第一年炒作概念、第二年运作资本的话,在2001年,中华网终于认识到要把网站踏踏实实做好了。而在此之前,客观的说,中华网的网站实在与它的股价差得太远。
李永长表示,这次中华网不会在宣传上做太大投入:“网站没有做好之前,说什么都等与白说。”
但他同时又信心十足:““我现在明确告诉你,中华网的目标是做成中国网站的第一!”
计划中,中华网将首先在pageview和网民的认同度上做到第一,收入上也力图做到第一。在2001年,中华网将在
内容建设和个性化服务,比如,电子邮件,社区,搜索引擎、聊天室等做超大力度投入—包括人员和技术方面,而与新华社的特殊关系也将被利用起来,开展充分合作,而新华社社长田聪明也已表示将全力支持新华社与中华网公司在发展跨媒体方面的合作。身兼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的李永长说:“以前很多网站打政策的擦边球,而中华网则比较规矩,现在政策要求大家都规范,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华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难道我们抓了一辈子内容,做这个还会不行?”
目前中华网已经推出了它的特色聊天室,能够支持8万人同时在线—尽管人气还不是很旺盛。
李永长说:“我绝对有信心,到今年第四季度你看,中华网一定会有几个中国第一的产品出来,包括个性化服务和内容服务。”
中华网的另一个计划是利用资金优势向跨媒体平台方面发展。据李永长透露,早在去年,中华网就曾经试图收购中国西部一家著名IT媒体,但终未成功。2001年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在香港,中华网正在运作收购一家亚洲著名旅游杂志,在上海,亦将收购一个专门制作财经节目的公司,其中也有新华社的股份。但李永长不肯透露被收购媒体的具体名称。
很多迹象都表明中华网要在国内与三大门户网站打一场贴身肉搏战—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三大门户之间这种近距离的竞争就已经展开。从新浪的左右开弓中就可以看出:先是力荐其搜索引擎,拳打搜狐所长;再是重推其在线聊天室,脚踢网易优点。而搜狐、网易亦不示弱,在新闻、论坛等新浪的势力范围紧追不舍。它们都已经意识到,靠品牌形象宣传与概念推广吸引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华网作为中国第一支在海外上市的网络概念股,在2001年以前,由于其收入与资本多来自海外,虽然一直自命为中国的门户站点,但实际在china.com上一直用心不多。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中华网多少有那么一点名不副实。但此次中华网在海外的诸多投资遭遇灭顶之灾,收入锐减,反思之后,显然又重新开始重视网站的基本建设。
中华网现在拥有4.3亿美元现金,在资金储备上与新浪、搜狐、网易显然高了一个量级,虽然在网站的建设和宣传上已失先机,但如果真的有决心大投入踏实做门户网站的话,结局实难预料。

中华网加入贴身肉搏战·《南方周末》 - 折翅飞翔 - 2001-04-14 10:07:15

深有同感,据说在中华网裁员前,让所有人员写了一篇文章叫《如何把中华网做成第一新闻网站》,并比较和新浪等等的优势,下面是其中的一篇文章 如何把中华网新闻频道做成中国第一 国内的新闻类网站主要有两种类别,一类是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东方网等,一类是门户类网站如新浪、搜狐,中华网也属于此类网站。这两类网站在单一地复制母体媒体的内容。这一点在传统媒体的网站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中国大部分上网的报刊内容几乎都是报纸的电子版。不只是报刊,就连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的网站,目前也多是将传统传播渠道传播的各种信息原样搬移至网上。在新闻的来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传播方式上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21世纪新闻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利用网络开展多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的主要发展战略。 中华网的新闻除了少量来自自身编写外,绝大多数来自合作的媒体伙伴,依赖性较大,受到的约束和限制也大,加上国家有关管理规定的限制,目前网络自采新闻信息受到一定制约,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竞争劣势。 中华网如果想成为中国第一的新闻类网站,我个人认为应该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广我深,人亏我盈”的原则,建立一套自己独特的网络新闻编辑和营销体系,使新闻也成为一种可盈利的商品。 首先,必须坚持新闻的原则 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简单地迎合商业目的,趋于庸俗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站的盈利压力更大,但是网站也不能因此而盲目从众。事实上,网络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受众的变化,使受众由精神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在网络上,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因此采取简单的教化手段往往有可能适得其反,网站应对网民的现有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应该大于创作。同时网站不能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把自己标榜为文化的创造者,而更应该引导网民走向正确的方向。网站应该在坚持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冷静、第三方的事实报道,善于用事实说话。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新闻是多媒体的,用超链接来组织新闻结构,有着很强的交互性和个人性,与其他传统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 1、多媒体 因特网打破了传统传媒的界限。网络上的新闻是多媒体的,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报刊)、声音媒介(广播)和视觉媒介(电视)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多媒体传播特性是网络新闻的最大优势。网络新闻集聚了所有的媒体形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媒体合成一体,构成了多媒体新闻。多媒体新闻图文并茂,声像真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多媒体新闻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优点于一身,使新闻的报道手段更具综合性、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网络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发达国家的主流传播媒体(诸如ABCNEWS、CBS、CNN等)在1998年前后已经普遍在因特网上使用视频和音频技术传播多媒体信息。到1999年初,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网络新闻媒体上,几乎所有的当日要闻,都同时配有影像、声音和图片信息。而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由于国内线路条件、多媒体信息制作能力、经费与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在中国的新闻网站中视频与音频信息还十分缺乏。 2、超文本和超媒体 因特网改变了信息组合方式,它的魅力在于将分布于全世界的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到一起,用户只要连接到一个网页,在链接字上用鼠标一点就可以访问相关的其他网页。这种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网络新闻采用因特网的“超链接”概念,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来组织新闻内容及有关新闻背景,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实现新闻内容的“跳转”及表达方式的转换,更好地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及联想的思维规律。超文本结构是网络上信息的组织方式,大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综合性、信息量、可选择性和受众的自主性。 3、时效性与持久性 时效性是评判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运用最新的信息传送和接收设备,新闻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就新闻事件做同步的现场报道。网络时代,新闻的概念已经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为“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网络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及时性和即时性。及时性,指重要事件一发生,用户就想尽快知道,强调及时性,一旦新闻在网络上发布,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迅速而及时地获得,即所谓的“即发即得”。即时性,指用户希望想什么时候接收新闻,就能什么时候接受新闻,不必非等到某个特定的时间不可,强调即时性,即所谓“即需即得”。 网络新闻不同于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它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可存储的,因此,网络新闻有着持久性的特征。如一些网站开办专栏,对同一事件积累了大量的新闻信息,从而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终结都有详尽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有的是最新的,有的是较早的,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到该新闻信息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新闻。对于一个接触了该方面所有新闻的人来说,这些也是有价值的,他可以通过回顾以前的新闻,来了解事件发展变化的历程。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新闻,需要它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检索或其他手段,将其从网站数据库中调出来,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4、记录、搜索与检索 在网络时代,人们需要高效、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这就使得记录、搜索与检索在网络新闻中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可以从新闻数据库中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这不仅方便了用户查找需要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为记者、编辑运用新闻背景资料等提供方便。网络的存储特性,为人们利用以前的新闻信息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第三,我们的方法 上面我们列举了网络新闻的一些显著特点,但是目前国内各个新闻网站都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这就给我们创造了机会。我们应该把网站变成新闻的“百货公司”,把新闻做成品质优良的信息产品,吸引新闻的获得者成为能够经常点击中华网的消费者。 1、 多媒体应用 网络能够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很大关系,今后还要更加充分的利用这一技术。中华网在新闻多媒体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我们的“在线影院”就是最基础的多媒体应用,只是目前还限于娱乐新闻类方面,应该把多媒体的应用拓展到时事新闻方面,如果考虑到技术和网络线路条件等上面提到的限制条件,我们可以把一天主要的重要时事新闻制作成简讯短片的形式,以点播的方式放在网上供受众。影像资料即突出了时效性,也是一种新的存储方式,有着和以往保存内容资料有不同的意义。 2、新闻的深度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目前上网的信息大多为动态新闻。根据我对中国五大专业新闻媒体网上信息的调查分析,一般动态新闻占到90%以上,相比之下,背景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说明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的数量十分有限。这无疑制约着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对于全球受众的深层影响力。特别是在诸多ISP、ICP全方位经营动态新闻信息的情况下,中国新闻媒体在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力正在受到强劲的挑战。在这个方面,中华网不求象新浪那样的广泛的动态新闻,而应该选择事件,通过对事件的背景,事件的跟踪,事件下一步发展的预测的报道,加上精选的其他媒体的报道,国外的翻译资料,组织对该事件较为系统专业的新闻专题,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新闻。同时根据需要,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针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通各个领域的专家即时应答热线、在网络上设置各种国内国际热点问题的在线动态调查,展开全方位、全时段的网上交流。 3、 加强服务 网络新闻既然是一种商品,我们作为经营者就要对消费者市场进行认真的分析,这种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新闻栏目细化,尽可能地贴近受众,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细分。二是搜索的细分,很多网站都有搜索,但每次搜索出来的东西多、重复而且琐碎不成体系。中华网可以把搜索定位在自己的网站体系内,不做大而无用的搜索,而是专业的新闻搜索,既然是专业的,那么搜索出来的应该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专业新闻归类、影像以及有关的专家应答。三是超文本联接的细分,在新闻里的有关连接应该更加的有关联性和准确性,使得新闻消费者可以通过联接获得很紧密的内容资料,体现和有关新闻内容有紧密关联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商务联系,使得用户可以从各个方面对新闻事件各种可能的相关因素都有较详细的了解。 第四,管理体制、网站设计、信息来源 互联网是一个关于内容的载体,任何网络机构要想建立庞大的链接系统、内容丰富的数据库、拥有并管理一支完整的采编队伍都是非常昂贵并且非常不易的。所以中华网短期内不应该考虑自建一支完整的采编队伍,应主动借助股东的力量,整合其他媒体在传统领域的资源,利用它们的传统优势来扩大中华网的新闻资源。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其他媒体形成联动,达到优势互补。在专业信息管理上应该侧重依赖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我们能够提供的,必须是用户需要的信息、读者喜欢的文章。为此要求在网站设计上突出专栏性,在各个新闻栏目中都要拥有有“杀伤力”的专栏作者,对每一个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作出有深度分析的文章。 在管理上,采用“事件部”的管理方式,一切以新闻事件为中心,实现矩阵式管理。(如图) 运行层次应该是,每个新闻栏目都设有事件部,事件部既包括中华网内部员工,也包括合作的对口传统媒体记者以及专家,平时事件部内部应多交流新闻信息,在有新闻事件中能够很快形成新闻专题同时实现中华网和传统媒体的新闻事件资源联动互补。此外应设立专门的专题整理部,对各个栏目形成的专题进行整理和补充(包括文字上的处理)以及制作相应的连接、索引和数据库归类等。 第五,获益方式 上面提到了把新闻当作一种商品来看待,把用户当作消费者看待,那么商品的生产是为了销售,销售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获取收益根据上面我提到的方式应该有几种: 1、多媒体影像新闻在网上收看是可以免费的,但作为资料收藏下载,用户是要支付费用的。依次类推,我们可以将此方法推广到娱乐,体育新闻方面,例如下载收藏精彩足球镜头,影视娱乐明星采访录等都是可以收费的。 2、新闻专题的收费 经过整理的一部分新闻事件专题、中华网独有的专题资料(比如说经过翻译以及支付版权费用后的一些国外分析性、预测性文章,在线专家和网友对话整理等),消费者想获得,下载等等是要支付一定费用的。 3、广告 网络广告的形式要不仅仅局限在BANNER,大广告等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文字类广告(如公司简短的文字宣传),在新闻专题中使用连接,在邮件订阅中推介。 4、 收费邮箱 中华网拥有大量的免费邮箱用户,用户使用收费邮箱可以免费下载多媒体影像,以及中华网独有新闻专题资料;定制细分的新闻栏目。 5、 新闻专题的整理出版 把一年或半年内的新闻专题进行整理和挑选,与媒体合作出版成书或多媒体出版物。 6、 电脑制造商合作(如掌上电脑、PDA),预定细分的新闻栏目和专题。 第六,一点建议 建立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实践证明,凡是能够确立以业务为中心、一切围绕业务中 心开展工作的单位,都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效益。我们应当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按年度业务目标分解的考核办法,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定期业务研讨交流制度,定期岗位评价制度,业务创新和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频道和专栏评价及奖惩制度,工作差错罚责等等。只要我们确定了“中华网意识”,全体员工都具备强烈的集体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我们就能把中华网办成国内一流网站。

Re:中华网加入贴身肉搏战·《南方周末》 - 入云龙 - 2001-04-14 10:49:06

我kao, 真能写,应该成文章。不过,我对中华网始终不看好,呵呵,因为这个网是烧钱大户,说他们的经理层是在骗钱一点也不为过。张朝阳、王志东都是真正做事的,他不可能比新浪、搜狐搞的更好。事实证明,我两年前的眼光是对的。哈哈!

Re:中华网加入贴身肉搏战·《南方周末》 - 信海光 - 2001-04-14 13:24:27

中华网在变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