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传媒边缘徘徊的新浪 - 网络评论 - 刘善斌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0 次) 时间:2000-06-10 13:13:47 来源:刘善斌 (刘善斌) 原创-IT

在大众传媒边缘徘徊的新浪

刘善斌
[email protected] OICQ:1462271

2000年6月7日的新浪网新闻中心,发表了一篇名为《状告”牡丹交通卡”的两名律师致函新浪》的新闻,在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中,这条新闻并不是很引人注目。新浪网照例用采集其它传统媒体新闻的版式采集发布了这条新闻,不过在以前通常都是注明《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新闻来源的地方,换成了新浪网。而且在新闻结束的时候,有一句话颇为引人注目:新浪网将继续追踪报道此事。

同样的这句话还出现在《北京晨报》上。新浪网在当日早晨转发该报新闻的时候,保留了北京晨报的最后一句话:本报将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当天,新浪网报道的反馈消息就与网民们见了面,一个小小的及时反馈,就是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纸无法实现的,除非报社一天出两期报纸。从这一点上看,网络媒体所具有的潜在优势暴露无疑。

“新浪网将继续追踪报道此事” 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大牌传媒的习惯性动作。通常央视的新闻或焦点访谈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电视记者拿着话筒义正辞严或兴高采烈地告诉观众,中央电视台将继续跟踪报道。这样的梦幻憧憬时时出现在新浪的南柯一梦中。

2000年的4月,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目前无传统媒体背景的商业网站并不拥有新闻采访权。该负责人强调,商业网站仅仅具有新闻编辑权,即在得到相应传统媒体许可的前提下,可以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并可以对题目进行编辑,在进行内容编辑时应以不改变和损害原文内容为前提。这样的枷锁死死地套在新浪的脖子上,整天让新浪感到窒息无力。于是,寻求突破的新浪在偷偷摸摸地进行自己的传媒化改造。还有消息称,新浪网正在企图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新闻采访权。

就在新浪”将继续追踪报道此事”的前一天,新浪新闻中心还摘发了两条”伪”新闻,之所以用这么个别扭的词,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是网友的评论,不象是新闻,但是放在新闻中心的”科技新闻”频道里。一篇是《网友评论:不要把东芝事件”泛政治化” 》(6日 16:44),另一篇是《网友评论:可笑人物一箩筐》(6日 16:11) ,完全是新浪自己采编的”新闻”。显然,新浪正在试图寻找突破相关政策限制的缝隙,以便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有点象那些被困在僵化体制下无用武之地的人才,只要有机会就随时准备跳槽”寻找更大发展空间”。为此,新浪不惜捕捉任何一个机会。例如近期的北京车展,虽然新浪没有新闻采访权,但是他可以以”车行天下”栏目的名义发表网友在车展上拍摄的照片–又是一个假借网友的名义,于是新浪就有了自己的图片新闻,名车+靓女,一个足够诱人的题材,点击数彪升。6月8日一天,新浪网共”刊发”了18张名车靓女的伪新闻,6月9日,”新浪杯”摄影大赛参赛作品刊发了17张车展照片。这样过把瘾就死”一次让你看个够”的传播手段是传统媒体因为版面限制所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但是网络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办到,而且可以让没有亲身参加车展的人过足了瘾。

如果在新浪的各大频道转一圈,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那些贯以”新浪财经”、”新浪科技”、”新浪体育”、”来稿”等来源的伪新闻。显然这样的内容就是属于自行采编的伪新闻。一般来说中国的政策通常都是含义深刻,释义广泛。例如新闻采访权。如果刊发网友的评论,算是新闻不,如果财经频道刊发某些组织、股评家们的股市宏论,供投资者参考,是新闻不,光发照片没有文字说明算是新闻不?以”新浪体育沙龙网友”的名义发表《上世纪欧洲杯大印象》算是新闻不?把广告加在众多热点新闻里面鱼目混珠算是新闻不?等等。因此,尽管有诸多政策限制,网站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自从去年5月8日美帝国主义野蛮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使新浪作为传媒形象脱颖而出之后,新浪就多了一双彻夜不寐的鹰眼,随时准备借突发事件大大火上一把。今年5月20日,台湾陈水扁要发表演讲,新浪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击。陈水扁演讲完毕后,国内官方评论还没有发表。新浪便按耐不住自己的冲动,在12:37分,在其新闻中心热点新闻区发表了一篇网友的评论:题目为《网友评论:陈水扁的就职演说是变相的台独演说(详)》(来稿 20000520 12:37) 并链接了在线留言版,一时间网民讨论踊跃。等到下午两点后,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权就两岸关系发表声明后,《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受权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 (新华通讯社 20000520 14:49),新浪感到没有与上级保持步调一致,于是立即将那篇网友评论从热点新闻区撤下来。这些事实都说明,新浪正在绞尽脑汁地寻求一种突破。

可能国内的大众传媒还没有意识到,假设新浪有采访权,他们的日子将会如何?事实上,如果新浪获得新闻采访权,将会严重压缩大众传媒的生存空间。仅仅从理论上分析,新浪就比传统媒体拥有更忠诚的用户,即时新闻、互动新闻、定制新闻和多媒体新闻等这些网络特色将会使传统媒体黯然失色。而讨论社区和新闻留言板等交互功能将可使新浪获得更快和更加及时的新闻效果反馈,从而成为一家24小时在线通讯社。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大家一起拼内容,新华社又能如何?

据美国旧金山一家研究公司调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已经威胁到美国的电视业生存,因为美国上网家庭中有78%把黄金时间泡在因特网上而不是电视节目上。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大约三分之一阅读网络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已经失去了兴趣。最糟糕的是电视媒体,收视人群下降了35%。还有资料显示,美国报纸在1993年到1998年广告市场的占有率,从原来的24%萎缩为21.5%,所有美国上市报业公司的股市总值还没有美国在线一家的市值多。另据统计,如今经常读报的美国人的比例已经比20年前降低了16%。

不要以为这样的调查是在美国,这样的现实就离我们还很远。看看身边那些上网的同志们,有谁还有心思看报纸看电视?而对于中国最大的ICP,新浪网唯一缺的东西就是一个新闻采访权了,如果没有此限制,新浪网将可以如虎添翼,如下山的猛虎横扫那些小传媒,并撼动中国大牌传媒的地位。到今天为止,传统媒体其实是在政策保护下安生。但是,新浪就象徘徊在传统媒体大门前的一只饿虎,有可能自己把自己饿死,也有可能撞开大门找着吃的,总之,危机随时会出现。

[共计2500字]

在大众传媒边缘徘徊的新浪 - zhangran - 2000-06-12 16:32:19

有新闻采访权的网站为什么不争气!

Re:在大众传媒边缘徘徊的新浪 - 读者 - 2000-06-12 17:13:56

有采访权的人,有新浪没有的难处;没有这些难处的新浪,没有采访权。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天会更好。 那时候,谁争气谁不争气,才是谁自己的事情。

Re:在大众传媒边缘徘徊的新浪 - ! - 2000-06-12 17:30:09

请问zhangran哪家网站有采访权?

Re:在大众传媒边缘徘徊的新浪 - 上海夏天 - 2000-06-12 18:35:53

如果我莫有会错意,有可能叫东方网吧。 不知道为什么不叫西方网,孙悟空会比较喜欢。 可能是因为有新闻采访权吧,不过不知道他们用在什么地方了。 但要肯定确实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开通第一天就把首页的日子写成2010年,还好改得快。不过有采访权,也就没关系啦…… 抄一句精典的话“大干十天,超过新浪。” :)